就当前的粮食补贴政策,譬如粮食直补,往往根据承包地或耕地,面积不实,边边角角,垄沟坝沿,应补尽补,平添了不少面积,精准性差,对象不明,操作粗放,很多是按人头平均分了,也没有考虑土地流转因素,难怪有的专家说,传统补贴办法不但扭曲市场、弱化竞争力,还会造成社会资源和效率的巨大损失。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农产品价格方面,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试点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具体来说,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保证农民收益。
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提出流通领域将来少给予补贴(不能不给),把政府这部分财力更多地补贴给粮食生产者,政策方向可行,但是不能**化,对于粮食的价格形成和其他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更多地强调市场的作用,无可厚非,但是面对中国的国情粮情,粮食流通补贴仍然需要,把粮食补贴变为卖粮补贴,解决轻粮轻农、种粮赔钱的突出问题。必须用市场无形的手,与政府有形的手,攥在一起,方能确保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和市场无虞。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积*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继续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粮食补贴方式繁杂,操作*其繁琐细致,目前方式粗放,一是面积不实,二是补贴对象错位,精确性准确性差,该拿补贴拿不到,地籍主人是当然的受益者,真正种粮人却拿不到补贴。探索目标价格补贴也有个按什么对象补得问题,按实际播种面积或产量补贴,谁来统计,也有精确性的矛盾。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说,改变目前补贴方式,按交售商品粮来计算,农民卖一斤粮,给一斤补贴。
本文*后说两句,中国粮食安全、粮食价格不会短时期完全交由由市场决定,粮价的敏感性、多重性、基础性、不确定性,决定粮价形成不能由市场起完全决定作用。土地、水资源、人口、两个市场是制约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刚性因素。以我为主,舍我其谁,立足国内,自力更生,确保产能,保住底线,适度进口,巧借资源,科技支撑,提高产能,确保保粮安,是系统改革,必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一歩一趋,摸着石头过河,不是仅搞目标价格补贴就能立竿见影的。
必须实施粮食主体功能区战略,实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同生态功能区一样的政策无措施,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出钱,解决谁种粮,能种粮,种粮不吃亏的问题。
附:
孙晓明:资深媒体撰稿人。粮食专家,民生评论人,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理事。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自80年代致力于粮食和农业问题的研究,多篇文章刊发于***刊物,数篇调研文章获省以上社科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