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相对脆弱的棉农,不仅经不起外棉汹涌入关的冲击,在同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作物的竞争中也逐渐沦落,稳定植棉面积、保护棉农收益刻不容缓,各部委几无分岐,但问题出在以何种方式“稳农固棉”上?另一方面用棉企业连续两年使用比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甚至美国国内高4000-6000元 /吨的棉花,仅原料就比其它国家高30%以上,产品出口竞争力从何谈起?特别是在近两年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税收又居高不下,国家对待传统产业调控收紧的大趋势下,棉纺厂根本没有能力再消化近4000元/吨以上的差价。从上游看,有关部门和棉农呼吁棉花实现“直补”,下游用棉企业则呼吁取消皮棉收储及棉花进口配额限制制度,使国内棉花由“政策调节”回归“市场调节”,增强下游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再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那么做为棉花加工企业如何看待呢?笔者分析如下:
一、让棉花行情回归“市场”。轧花企业做为整个产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却不在国家保护政策的范围之内,因此要形成产业的长效机制必须让轧花厂按市场规律进行收购、加工,给予其投机、套保乃至经营的空间,当期货、商品棉交易等等工具成为“摆设”,拒棉企与“千里之外”的情况下,棉企只有参与交国家储备一条路可以走,否则无论囤皮棉还是不收购加工亏损都是不可避免的。解决的办法:1、学习印度政府的措施,设定*低
二、棉花进口配额可采取“拍卖”来补贴棉农。棉花进口配额制度做为保护棉农、保护中国棉花产业的屏障取短期取消的希望不大,除非有大额度 “直补”和及其它政策“组合拳”出台,能够做到“对症下药”,因为配额制度做为过渡性的工具,取消是必然,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不妨改变当前申请配额在纱锭规模、年用棉数量等等方面的限制,由申请调整为竞拍,竞拍的进口配额数量可以随机调整,拍卖配额的收入直接补贴给棉农。 2012.9-2013.6月我国共进口棉花378.23万吨,每吨滑准关税棉花进口配额平均转让价按3000元计算,约113.47亿元;预计至8月份,全年度的外棉进口量将不低于420万吨,总计配额转让价不低于126亿元,平均每亩棉花获得的补贴约152 0173 3840元;再加上国家计划直补约110-150元 /亩,达到270-310元/亩,对部分地区而言,植棉的积*性将逐渐回升。
三、 棉花直补可通过棉花加工企业进行。相对于统计棉花种植面积的难度而言,根据农民的籽棉交售量来确定“直补”更可靠、更公平、更有说服力。有关部门可根据轧花厂皮棉产量、报税情况以及监控资金情况来杜绝轧花厂、棉农联合弄虚作假行为,因为新疆、内地很多棉田实行承包制,租种户几年甚至年年发生变化,而种植的农作物也经常调整,再加上大量的套枣树、果树、西瓜等棉田的存在,年年统计、年年申报、年年调整的压力很大,通过籽棉的产量来进行“直补”相对比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