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是棉价高涨受益者?棉农,棉纱企业,还是投资者?自治区一位研究新疆经济多年的专家表示,从表面上来看,新疆棉农今年获利不少,但是这种虚高的棉价存在着*高的风险。
新疆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骨干带头人刘维忠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样的虚高价格面前,没有*终的胜利者。它带来的市场风险任何一方都无法承受。无法消化和顺利传导的
刘维忠所说的卖棉难,是指2003年秋,为抢夺资源新疆各地外来的收购企业和棉贩竞相抬价,争夺相对有限的棉花资源。棉花收购价一度被炒到了每公斤10元。因担心后期没有棉花可收,当地的企业只好咬着牙跟着“出牌”。然而,仅仅3个月后,国内棉花价格急剧下跌,主营棉花的企业因此普遍亏损,众多在新疆投资建厂的温州棉商也未能幸免,大多资金被困。此后3年,新疆乃至全国其他棉区棉花“卖难”困境频现,整个产业遭受重创。
根据资料记载,2008年新疆产棉300多万吨,其中本地自用棉仅仅40万吨,有超过260万吨棉花需要外运销售。根据自治区发改委发布的数据,在2007棉花年度末(2008年7月),新疆就有172万吨棉花压库滞销。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大幅缩水,2009年秋天,棉价再次上涨,从5元涨到7元多。而根据上一年的市场来选择种植棉花的农民往往被飘忽不定的价格搞的措手不及,从而导致棉农种棉的积*性下降,其后果就是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下降,棉价进入恶性循环。
针对游资炒作的危害,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国内棉纺企业尚未完全走出经营谷底、国外纺织品和衣帽需求尚未完全恢复之际,区外资金进入新疆棉花市场,使得棉花收购主体竞争加剧,
更多的人将希望寄托于储备棉。希望国家尽快完善现有的收储机制,实行更加灵活的储备方式,甚至可以考虑把国外棉花也纳入我国的收储范围。当国际棉价低于国内棉价时,由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从国际市场“适时、适量”采购棉花,以保障在需要调控时国家手中有充足的棉花资源进行“定时、定向”抛储。
2009年,大蒜疯了,新疆不是大蒜的主产区。2010年,绿豆疯了,新疆依旧不是主产区。如果棉花疯了,作为新疆“一黑一白”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我们该如何面对?
棉农柴志刚想明年再承包200亩棉花,但是现在土地承包价格已经突破350元每亩,200亩的土地承包费在8万元左右,如果加上其他成本,每亩棉花的成本将超过1500元。如果明年棉花的价格还能继续高价运行,那么还有赚头,如果下跌,那一年就白辛苦了。
在新疆,像柴志刚一样迷茫的农民不在少数,他们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也希望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