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装成就人。”这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言。校服即是“特定着装”的一种,而制服是着装的一种外在标识,不管是工人的工装、军人的军装,还是医生护士的白大褂。而校服可谓是孩子对正式着装的**次认知,而校服的内涵同样十分丰富。
日本的校服时尚,英国的校服精致,美国的校服自由大胆,这些都是其文化熏陶与美学意识的体现。反观中国的校服,除了做工粗糙、成本低廉的“好处”之外,恐怕还有阻止未成年人过早产生性别意识的意图。宽大肥厚的校服,刻意淡化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可减少孩子早恋的可能,但同时也遏制了他们欣赏美的机会,学生中智商高情商低的情况日渐普遍。可以说,在孩子成长的十多年里,校服相伴着整个青春成长,可以说它是青春飞扬*直观、*生动的载体。
校服影响着对学生非常重要的浸润、熏陶、礼仪和塑造的功能。青少年时期正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时代,但现在很多国内学校并未意识到校服是唤醒学生美的意识、提升学生美的自信与气质的重要载体。这就使国内校服显得落后许多。相对应的,智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早已泛滥,唯有美学教育却一直缺位。
穿着这样的校服,缺少美学认知长大的一代,正如春天花不开秋天就不会结果一样,缺少美学熏陶的一代如何积淀出文明软实力呢?
在德国,所有纺织品都要通过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制度,这一认证制度是德国霍恩斯坦研究所和奥地利生态科技与创新研究所于152 0173 3840年联合制定的纺织品标准,主要负责对纺织品的鉴定以及有害物质的检测。经过一系列的严格检测,纺织品才能贴上Oeko-Tex 标签,表明此产品符合安全标准。
而澳大利亚校服不仅要符合本国的服装技术法规要求,对服装致癌物的检测,还要通过欧盟标准。一般澳大利亚的校服通常都是纯棉质地,而且很多是由澳大利亚本地生产商提供。同时,除了直接从学校购买校服,澳大利亚的学校也鼓励家长自行为孩子购买或制作校服。
日本对纤维制品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有法律规定,特别是对儿童用品中甲醛、有机汞化合物等含量有明确限制,如果超过规定便不允许销售,校服也在法律限制之内。此外,日本还特别强调一些小学生的校服外衣、胸口口袋、衣领边缘、后背都会使用反光材料;前胸部分加入了强度比较高的防护材料,增强安全系数;很多校服的袖子、裤子可以变长;材料注重轻 量、耐脏和速干的特性。
这些高的准入门槛都让国外校服在款式、面料、环保、健康方面有了更大的保障与说服力。
目前,**指导校服市场运作的文件是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它是目前为止教育部门专门规定校服问题的**文件,其中除了对学生装的设计原则提出“朴素、大方、明快、实用”的要求,对生产、定价、招标和销售没有任何规定。同时,校服的采购也没有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监管校服。可以说,官方指导和监管都不明确的环境下,中国几千家校服生产商、几十万所学校和几亿位家长参与完成了校服的生产和购买。一如中国其他的制造业,不可统计的校服家庭作坊和体量庞大的代工厂各自默默分一杯羹,即使是其中*大的玩家,也才占据不到1%的市场份额。除了地方教育局有部分地方保护特色外,校方希望校服操作更简单,家长希望校服更实惠,学生希望校服更漂亮……单单这几方的博弈就让校服成为敏感而复杂的难题。于是,校服企业的准入门槛与美学提升也显得“无奈而尴尬”。而这些问题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信息越来越透明的今天,自然曝露得越来越频繁,问题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时代在推动校服行业的前进,但各方的博弈又让道路显得“长而艰”。 更多内容请关注
中国百检网(www.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