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验:你买了一副灰褐色的画,有人很残忍找茬,朋友,这明明是粉红色。
人类对于颜色的描述就是这样不可靠,以至于一旦谈论起关于颜色的话题就好似掉进一个陷阱。为了能准确和规范颜色,有人发明了常用颜色匹配系统——用数字替代人类肉眼的观察。日本有 TOYO Color Finder 或者德国的 HKS Guide ,但现在全球*红的颜色匹配系统应该算是潘通。
如果你的工作与设计有关,你肯定了解这家位于美国新泽西的公司。近年来,潘通的色卡不仅是色彩权威的代名词,它的色卡设计也成了一种颜色的象征:白底,大面积的颜色,底部有 Helvetica 字体的小字。
潘通色卡▲潘通色卡
通常意义上说,你肉眼看到的颜色取决表现颜色的介质——纸张,壁纸,或者是周围的环境灯光和天气。但一般来说,人们还是将对颜色的判断不准确归纳为人为知觉的主观性。
1963 年,美国的化学家 Lawrence Herbert 有了这个制造色彩体系的想法,决定要给靠颜色来工作和交流的人一剂良方,每一种颜色都有了固定的色号来指代。利用这个颜色系统,图形设计师,时装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和建筑师可以非常精准地选择颜色——至少确保他们口中所说的“天蓝色”是同一种“天蓝色”。
Lawrence Herbert 设计的这个系统成为了潘通公司成立的基础。潘通(Pantone)的意思就是全部颜色。
对于全球化来说,颜色的标准化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显而易见,跨国公司很需要潘通色卡。对于那些将颜色根植于品牌形象传播的公司来说,颜色一致性很重要。比如满大街都可以看到可口可乐红,是潘通 484 号色,而星巴克绿就是潘通 3298 色。
“潘通色卡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我们让设计师和产品生产方的沟通更方便,”潘通**副总裁 Ron Potesky 说,“所以,当你选择了正确的色卡,你的工作就简单了许多。”
有意思的是,潘通公司存在的意义已超出了颜色本身。
你当然可以把潘通色卡看成产品颜色的标准,它的通用也表现了工业化文明之后一种显而易见的生产方式——标准化。但另一方面,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流行文化现象。
1980 年代中,当潘通公司在纽约时装周时发布广告之后,色卡就开始成为了许多设计的基本元素。
“这是一个很棒的广告,它让设计师都嗅出了潘通色卡的另外一些潜力。” Ron Potesky 解释说。
在博物馆的纪念商店或者生活方式商店可以买到标有潘通标识的产品。在布鲁塞尔有潘通主题的旅馆,你可以买到茶叶袋,洗发水,还可以看到由潘通色卡组成的一面墙壁。在摩纳哥,有潘通咖啡快闪店。这些都不是潘通公司自己操办的,而是由一个名叫 “Pantone Universe” 项目的公司自发组织。
“申请的人从身份并不同意,从无名小卒到大公司。” Ron Potesky 说,“‘Pantone Universe’ 很有意思,我也很惊讶可以看到潘通作为一个品牌的影响力。”
有一个有趣的项目在日本。
日本的医院为医护人员打造了一套潘通颜色的工作服,每天医护人员都穿不同颜色工作服去上班。
▲潘通在日本医院的项目
潘通就是不断被人模仿和用来创新的样本。
其中***项目之一要算2012年巴西摄影师Angélica Dass 做的一个名为 Humanæ 项目。根据潘通的色卡标准,摄影师拍摄了不同肤色的人像。当然这个创作很有艺术气质,主要是为对不同肤色的人类皮肤进行分类和记录。
也是在同一年,为英国政府工作的广告公司 Leo Burnett 根据潘通公司的色卡原理,以女王的经典造型做了一套设计。
法国设计室 Chic & Artistic 也有一些巧妙的想法。工作室以潘通色卡为创作原型,将披头士的经典歌曲 Yellow Submarine 融入里面做成了“ Pantone 129C Submarine” ,另外,对猫王的经典歌曲也做了一定的变动,还有那首**的 La vie en rose 。
更多内容请关注
中国百检网(www.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