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业部在全国优势区域开展棉花高产创建活动,这对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提升棉花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积*举措。4月1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棉花生产工作会议,指出杂交棉种植突出的问题是密度太稀,从今年开始,开展“杂交棉增密”行动,力争长江流域棉区每亩增加500株,达到2000株左右,高产创建示范片力争每亩达到2200株以上,这对科学植棉具有指导作用。
合理密植是夺取棉花高产的基础,农谚讲,“稀三担,密六箩,不稀不密六箩多”,讲的是增加密度,合理密植能够取得高产。
杂交棉具有出苗快,苗壮,生长势强,营养生长旺盛,生物学产量高,叶面积系数大,抗逆性强,结铃性强和铃大等高产特征,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特别是加上转Bt基因之后,还具有抗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可减少化学防治,节省成本,杂种优势进一步提高。近几年,全国杂交棉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十分天下有其三,占播种面积的33%,长江流域棉区基本实现杂交种化,在棉花增产中发挥了积*作用。
一、杂交棉稀植及其原因
杂交棉种植密度越来越稀。据中国棉花生产预警监测结果,2008年长江流域收获密度152 0173 3840株/亩,比2007年减105株/亩,减6.4%,这种减少趋势已经持续了8年。与20世纪90年代3000株/亩相比,减少50%;与2002年2269株/亩相比,减幅达32.5%。由于稀植致使种植杂交棉单产不高,一些地区的单产还在下降,分析杂交棉稀植的原因:
一是良种良法不配套。合理密植要与茬口、品种、土壤肥力、施肥和管理紧密结合。稀植需选用高抗病品种,早春茬口,加大肥水投入,长成大棵大株,才能挖掘高产潜力。密植可简化管理,适当减少肥水投入,中等株型,发挥群体优势,相对容易夺取高产。二是稀植补偿能力下降,应对灾害和不良环境的能力大大减弱。棉花全生长期200天,干旱、渍涝、低温和台风的频率高,病虫侵袭危害重,稀植无法补偿灾害引起的生长减慢,蕾铃脱落增加,*终低产。三是晚茬移栽春棉面积大,劳动力紧张。油后和麦后等晚茬移栽春棉的面积约长江流域的80%,与4月底5月初套栽的早春棉相比,这类棉花进入大田时间要晚15~20多天,由于季节紧张,劳动力短缺,留守老人和妇女育苗和移栽都力不从心;加上雇工成本高,费用多,所以越栽越稀,密度越来越少。四是宣传不当,误导稀植。一些材料鼓吹“千斤棉”,大写特写稀植大棵怎么好,观摩现场看到的也是“棉花王”,看似单株成铃多,其实亩总成铃并不多;而袋装种子却越来越少,有的一袋种子不到200克,一旦出苗不好,只有栽得更稀。
二、增加密度,合理密植有利于夺高产
(一)增加密度,合理密植,具有亩增籽棉100斤和提高单产20%的潜力
针对杂交棉稀植带来群体生产力下降,抗逆防灾减灾能力弱,单产水平低问题,2008年全国公益性行业科研棉花专项组开展了密度联合试验,一年结果指出,合理密植显著增产,长江种植密度增加三成,单产具有提高20%的潜力。推荐增加500株/亩,提出合理密植指标(表1),优势杂交种收获密度,高产地区1800~2000株,中产地区2100~2200株/亩。由于机械操作、移栽、病害等死苗和毁苗,收获密度比移栽密度要少些,因此移栽时还要增加1%~2%。
增加密度,合理密植,提高群体生产力是增产的主要原因。单位面积的成铃数和单铃重是产量构成的基本要素,高产棉田成铃数要求6万个/亩以上,按整株铃重5克和衣分36%计,籽棉600斤/亩,皮棉216斤/亩。亩株数1000株,株成铃50~60个,亩成铃5~6万个,籽棉500~600斤。生产上,单株成铃达到50~60个的难度很大,往往成铃只有40个/株,亩产籽棉400斤上下,这是稀植好看不好收的原因。亩栽2000株,单株成铃30个,成铃6万个,籽棉600斤;可亩增成铃1万个,增产籽棉100斤,增产20%以上。
(二)增加密度,合理密植要把握好几个环节
保证足够的移栽株数和合适的行株距配置是增加密度,合理密植的主要环节。
1、备足种子,育足苗数和苗龄,栽足株数。一是备足种子,适时播种,规范育苗,育足苗数。移栽2000株/亩,营养钵育苗由于死苗、散钵和成活等原因,苗床成苗与种子和营养钵的数量关系为1:1.5,至少需种子数3000粒,每钵播种1粒,需制钵3000个。基质育苗移栽总成苗率90%,增加种子粒数10%,需种子数2200粒,苗床面积4平方米,每平方米苗床成苗约500株。同时,加强苗床管理,一播全苗,培育壮苗。二是实行标准化移栽,栽足株数,确保全苗。拉线划行定株,开沟或打洞移栽,浇足“安家水”,缩短返苗期,成活率达到95%以上。裸苗移栽深度不浅于7厘米。栽后及时防治地老虎和蜗牛,查苗补缺,遇旱要灌溉,确保全苗。 三是育足苗龄,促进早发,晚中争早。晚茬棉的育苗时间要适当提早,苗龄不得少于30天,如5月20日移栽,4月中旬苗床育苗。
2、适当缩小行距,配置好行株距。这是因为结构决定功能,高产棉田不仅要发挥好个体生产力,更要有效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研究指出,较宽的行距只有缩小株距才能增加密度,但因长江流域降水量大,雨日多,杂交棉*小株距不宜小于25厘米,要求等行距配置。收获密度2000株/亩,行距*大不宜超过1.3米,以1.1米为佳,配置株距30厘米。收获密度2200株/亩,行距选择1米,配置株距30厘米。从生产来看,要逐步缩小行距,通过增加行数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株数和密度。
(三)增加密度,合理密植夺取高产的理论基础
1、封行期适宜,搭起丰产架子。高产棉田要求“小暑小封行”,时间在7月上旬;“大暑大封行”,时间在7月下旬,这是搭好丰产架子的标准。晚茬棉封行期推后,稀植棉田直到8月底才能大封行,有的就没有封行,这是因为稀植带来群体和个体的生长都不足,因此要调小行距,增加行数才能增加株数和密度,适时封行,实现高产目标。
2、叶面积指数适宜,提高光能利用率。高产棉花群体*大、*适叶面积指数在3.8~4.3之间,出现时间在盛花结铃期的8月中旬前后,随后缓慢下降,吐絮收获期维持在2.5~2.8范围内较为适宜,此时群体光能利用率高。
3、收获期长相好,高产优质。青枝绿叶和吐絮通畅是高产棉田的长相,要求9-10月植株健壮,不早衰、不贪青、也不晚熟。这是因为收获期青枝绿叶有利于增结秋桃,增加铃重,吐絮通畅,方便收获,霜前优质棉达到80%以上,纤维成熟度提高,品质改善。
三、增加密度,合理密植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合理密植与优势杂交种和病害。抗病能力弱、后发性弱的杂交棉容易早熟或早衰,要增加密度。特别是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次数和危害日趋加重,一些老棉田的病株率高达七八成,落叶早枯的时间提早到8月下旬到9月初,这类棉田要加大密度,行距90厘米,株距为29厘米,密度可增加到2500株/亩(表1);株距28厘米,密度2626株/亩。相反,抗病能力强、后发强的杂交棉,中上部成铃率高,可适当降低密度。
2、合理密植与茬口和地力。晚茬棉,大田生长时间短,加上土壤质地为沙壤或丘陵旱地,一般前发性强,后发性弱,要增加密度。早春移栽棉进入大田的时间早,加上土质黏重或水改旱,一般前发性弱,后发性强,在地膜覆盖基础上,密度可适当减少。
3、合理密植与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和补施硼锌微肥,是杂交棉夺取高产的保障条件。施用腐熟饼肥200斤/亩或鸡粪600斤/亩,提倡“减氮增钾”,氮(N)与磷(P5O2)和钾(K2O)的比例为1:0.3~0.5:1~1.2。尿素86~96斤,过磷酸钙80~100斤,氯化钾64~66斤,硼砂2斤/亩,硫酸锌2~4斤/亩;或等养分的复合肥。自8月中旬连续喷施叶面营养。
简化施肥,推荐施用控释肥(N:P2O5:K2O比例18:9:18)180~200斤/亩,7月下旬追施尿素10~20斤/亩;施肥量可减少3/1,施肥次数减为2次,省工节本效果好。
4、合理密植与叶枝利用和打顶。研究表明,叶枝可以利用,留先出生叶枝2~3个/株,成铃15~16个可增产。留叶枝对密度有补偿效应,留叶枝2~3个/株可减少密度10%。但当叶枝生长二级果枝5~6个时要打顶,后出生叶枝要整掉。
适时打顶,掌握“枝到不等时和时到不等枝”原则。密度2000株/亩,单株果枝20个左右即可打顶;按时间计,长江棉区在“立秋”前必须打完顶。
5、合理密植与化学调控。早春棉采用系列化学调控技术。晚茬移栽棉,前期个体弱,以促进生长为主,要求少控轻控;后期易旺长,宜多控重控。一般盛蕾初花期轻控一次,打顶后,上部果枝出生3~4个果节需重控,其它时期要看苗化控。
6、合理密植与劳动力和公益性服务。研究指出,在适宜范围内,增加密度与提高单产成正比,投入产出的关系为1:2,因此,增加育苗移栽的成本所产生的收益大于其投入,是合算的。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来看,解决好科学植棉,要培育和发展公益性的服务公司和农民合作组织,积*引进发展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新技术,实行“代育代栽”,帮助农户种植和管理,实现增密和增产目标。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 毛 树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