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exels
3月4日,上海肯德基推出“食物银行”却遭市民哄抢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广大网友们的热议。虽然如此,但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模式有助于倡导公众践行勤俭节约新风尚,提高食品利用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食品浪费。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达上万亿美元,超过13亿吨,临期食品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对于临期食品的处理,国外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模式,而在国内,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保护环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尝试临期食品。北京市近日对《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草案)》进行一审,草案中提到,北京市将鼓励商超、便利店设专区出售“临期食品”,并通过社区共建、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线上线下“食品捐赠”。那么,“规定”出台后对商超处理临期食品有何指导意义,目前北京的一些商超又是如何处理临期食品呢?消费者面对临期食品低价的诱惑,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商家期待“规定”出台
在北京通州区的一家面包店,走进店铺内,中间的一排玻璃橱窗内摆放着很多刚生产出来的各式面包,橱窗的一角粘贴有面包的生产日期,几名顾客正在橱窗旁挑选着自己需要的面包。在玻璃橱窗的尽头,摆放的是保鲜冷柜,里面除了放有需要低温保存的蛋糕外,还有一些打折处理的面包,这些面包都会被标记上“临期食品 尽快食用”的字样。“我们店铺都是当天生产当天销售,很少能到晚上还有未销售出去的面包。对于保质期稍微长一些的面包或者蛋糕食品,在临近保质期且还有几天的时间内会降价销售,但是需要得到公司的许可才行。”该面包店内工作人员解释。“降价的幅度会根据食品临近保质期的天数来决定,*低能打到七折左右。”该工作人员补充道。
在另外的几家面包店,大都采取相似的方法处理临期食品。“我们会根据每天的购买量来生产面包,如果当天晚上存在没有销售出去的面包,会采取打折处理,但并不是每天都出现这情况。”一连锁品牌面包店工作人员说。
除了零售便利店,在传统的大型商超,对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如何要求的?大型超市又是如何看待临期食品的呢?
“我们超市对商品保质期这方面是有严格要求的,一般收货这一块,超二分之一(保质期)的商品是不收的。”位于北京通州区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工作人员说,为了给消费者提供符合标准的商品,防止超市内的商品出现临期甚至过了保质期的现象,在进货的时候,该超市就对商品保质期做了要求。“我们超市对临期商品是有自己要求的,比如说牛奶,保质期在30天以内的,我们是提前5天下架,保质期时间比较短,保质期15天以内的,在到期前3天下架。”接近保质期就会被下架,不过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超市很少会发生产品下架后退还给商家的情况,接近临期的商品就会直接报废处理。
针对日前北京市审议的《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草案)》,不少商家负责人表示期待该规定尽快出台。“规定出台后对我们如何处理临期食品有了依据和规范,未来市场也将更加规范。”业内人士说。
消费者接受度提升
事实上,面对“白菜价”的临期食品,消费者很难不动心。从事服装销售行业的张女士说,“还有一段时间才过期,零食很快就可以吃完,用不到一半的价钱买到原价的零食不香吗?”宝妈白女士也表示不介意临期食品,只要在保质期内家里能够吃完就会购买,但给孩子的食物要尽量新鲜,比如鸡蛋和牛奶等。
在线上,消费者对于临期食品的青睐更为明显。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消费者将方便速食、坚果炒货、糖果饼干、牛奶可乐等临期食品买至月销量破万件;在年轻消费者聚集的B站、知乎上,有着大量关于临期食品的测评和讨论。在豆瓣还出现了“我爱临期食品”小组,称“临期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成立不到半年,已有近3万名组员;“抠门女性联合会”小组、“抠门男性联合会”小组也有购买临期食品、跳出消费主义陷阱等分享,成为临期食品“种草区”。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接受度可见一斑。
还有人专门针对临期食品开发了一款APP搜集城市内各大餐厅、面包店、便利店等打折促销信息,被网友称为 “临期食品折扣地图”。据了解,截至3月6日,已经有152 0173 3840家商家入驻该平台,其中食物类商家100家左右,以连锁品牌的面包房和餐厅为主。
现在全国不少城市也都出现了一些区域型临期食品品牌以及实体连锁店。目前,临期食品正在逐渐形成产业链,一个庞大的市场悄然崛起,成为不少人“薅羊毛”圣地。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临期商品价格确实是够低的,用市场价的三折或者四折就能买到的。但是,这样的产品可以放心食用吗?
“捡漏”别只盯着价格
对于“临期食品”的法律定义,在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均未予明确,经营销售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规范和监管。营养专家建议,在购买临期食品的时候,不能只顾价格便宜,还要要充分考虑临期食品的保质期,保证在保质期内食用。
“临期食品,就是快到保质期的食品,理论上讲是安全的。如果保存比较好的话,在保质期内是安全的。里边的一些氧化产物、微生物,都是在人体承受范围内的。”业内人士表示,毕竟是临期食品,不像刚生产出来的食品口感那么好,营养成分和口感会有一定的差别,但不会有太大差别。此外,购买临期食品确实是一种减少浪费、减轻家庭负担的好举措。不过,有些折扣食品存在进货货源不明、来路复杂及产品质量保障问题,消费者在购买时要留意外包装等细节,尤其要注意有无涂改生产日期、包装有无破损、异味、变色等异常情况。
早在2012年,原国家工商总局就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之顾客并单独出售。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购买临期商品时,要十分留意外包装等细节,尤其要注意外包装有无涂改生产日期、包装有无破损等情况。购买时,保存好购物小票,一旦发现临期商品存在相关问题,可以跟经销商协商解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投诉处理。
多国推“剩食”优惠政策
在国外,把临期食品降价出售或直接捐给慈善机构是商家的通常做法,如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都有很完善的救济机制,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的食物保障。“我每天都很期待某个时间点的到来,比如我会一直等到9点,然后兴冲冲地跑到店里去取临期食品大礼包,回家后马上和室友一起打开。”谈起临期食品,在英国留学的李先生满心欢喜。
2015年法国就颁布法令,禁止超市丢弃未过期的“剩食”,400平米以上的大型连锁超市必须和慈善机构或饲养场签订协议,大批量解决食物浪费问题。超市一旦被发现丢弃可捐赠的食物,就会受到约4000美元的罚款。虽然不是强制性,但大部分商家乐意接受,因为不但可以减轻垃圾处理的工作量,还能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
加拿大多伦多市食物营救组织Second Harvest,每年将约700万磅临期食品捐赠给社会公益机构。日本对食品保质期的要求一向严格,大量食品在临近“消费期限”时就会被清理。根据日本国内媒体的统计数字,日本每年因此浪费的食品数量,是联合国粮食援助的两倍,庞大的数字使得日本开始积*鼓励民众购买快过期的产品,呼吁减少食品浪费。
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一些食品除保质期外,还有*佳口味时期、*佳食用期或*佳赏味期的说法,过了*佳食用期但还不到保质期就开始打折出售,目的就是要让食品发挥*大的社会效益,但过期食品在国外也是不允许销售的,除了销毁,还可以用来制作饲料和化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