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压力陡增保鲜保安全冷链物流需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百检网 2021-12-20

从今年6月份“三文鱼”事件爆发,到近期多起进口冷链食品包装检出新冠病毒,冷链物流正处于风口浪尖,受到多方关注。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冷链委”)、农产品供应链分会秘书长秦玉鸣,就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及存在问题做了分析。

图源pixabay

多方协同发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大多国民意识不到食品冷链环节的作用,正是此次疫情让居民认识到冷链物流的重要性。”秦玉鸣说。他介绍,自疫情爆发以来,多部门就开始部署防疫工作,一系列应急措施开始实施。6月份北京疫情的波动,引发了公众对于三文鱼以及进口生鲜食品的热议。新发地的三文鱼案板上被检测出新冠病毒,由于*初信息不全、部分自媒体的片面解读,导致消费者和部分商家对进口生鲜产生误解,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短期内造成了三方面直接影响:消费者信心受打击,导致进口生鲜产品滞销,部分果蔬和鲜品过期变质,造成浪费。进口生鲜运输链条秩序失衡,部分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冷库爆满;国内冷藏车运量减少,导致运力闲置;冷藏集装箱拆空、周转速度下降,累积后造成冷藏集装箱滞留港口;由于消费下降、库存增加、冷藏集装箱拆箱放慢,中国进口商不得不暂缓或者减少进口生鲜食品以减少损失,这给跨境农产品供应链整体带来较大影响。

“国内外疫情的爆发,给原本全程管控就存在较大困难的国际冷链物流环节造成了更大的困难。”秦玉鸣说,比如国外多家肉类加工厂爆发疫情,此类工厂环境一旦有了病毒,会长期存在,生产及加工厂病毒消杀存在技术难点;冷链物流环节涉及各类专用设备,尤其对于国际冷链物流环节所涉及的相关操作主体及设备更多,全过程中所有设备、资源、环境以及操作都满足统一冷链运作要求以及对于全过程实现统一的监督及监管,难度*大;跨境冷链运行的每一环节所涉专业众多,对相关知识、经验、文化和语言等具有较高要求。

疫情发生后,消费者对冷链物流包装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此中物联冷链委进行了调研和摸底。调研显示,终端消费者主要诉求集中于八个维度:冷链全过程设施设备应用程度,物流信息的及时与准确性,配送新鲜度,配送完好度,发货及配送时间,企业取货方式,配送人员操作及全程安全性。“疫情当前,冷链物流企业不仅要关注终端需求,更要协同好全供应链各类企业的需求。”秦玉鸣说,冷链物流是一个整体流通过程,包括运输、包装、储存等,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为保证食品的食用安全,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需进行全程冷链运输,期间不能出现“脱冷”现象,同时还需实现全程信息的可追、可查,这也说明了冷链物流具有更高、更加复杂的操作要求。要想协同好全链条各方主体需求,必须明确对于冷链物流运作的核心目标。基于共同的核心目标,联合政府、企业、院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协同化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冷链物流能力的建设与提升。

措施密集出台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针对多地发现的食品包装运输检出新冠病毒,10月,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物联冷链委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国内**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标准明确要求冷库、冷藏车等设施设备要易于清洗、消毒、维护,并且厢体内壁要保持清洁卫生、无毒、无害、无污染、无异味,更好地保障贮运品的新鲜品质。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明确对来自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区冷链食品的消毒方法。随后,全国多地上线冷链食品追溯平台,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等冷链食品监管。

对此,秦玉鸣建议,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为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安全,冷链物流行业亟须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对企业来说,更要着力建立企业自身检疫机制和完善疫情防控措施,从严格落实现场员工健康监测、落实进口肉制品和水产品进出货溯源、建立企业自己的检验检疫机构等方面下功夫,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助推冷链物流能力提升。

采访中,秦玉鸣就疫情下,冷链物流运作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及应对做了详细分析:

问题一:应急体系缺失。疫情期间,由于前期对于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及规划不足,针对应急操作流程及数据库的搭建缺失,各地方及企业可参考的标准不足,对于各类物资的保障过程存在可优化环节。

建议: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疫情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开启运输白名单,使冷链运输更加流畅。成立区域冷链物流小组,整合车辆和司机资源,统一调度,解决区域成员的运营问题,保障食品等应急物资供给。

问题二:各地政策不一。由于各地交通政策与国家层面政策存在差异,执行上均以当地政策为标准,不少地区对多省牌照车辆严格限行,严重影响企业的运力恢复。

建议:各地政策联动。建设更全面的公共信息平台,让企业**时间了解政策动态等信息,建立统一规范标准,便于提高突发状况下水果蔬菜等食品的冷链运输效率。

问题三:冷链操作对象分散。目前在冷链操作的过程中,尤其是贴近终端市场环节,存在提前分散操作主体的情况(拆分成单箱/小包装为操作单元),同时也包括部分商品进入国内后即变为单箱操作方式。在实际冷链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此类货品的接触及操作环节的增加,也加大了货品的污染风险。

建议:推动冷链集约化操作。对于冷链物流过程的安全防护,推动集约化管理,推进以整托为单元化作业,减少各环节的人员接触。

问题四:疫情期间港口问题暴露。疫情期间港口报关、冷库仓储与配送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拖车运力短缺、冷插匮乏、冷冻货柜积压,导致冷藏箱运输费用增加和风险陡增,后期得到了缓解。

建议:设置港口应急预案与保障措施。

问题五:疫情期间海关应急政策存在操作难。在本次疫情期间,海关相关部门积*响应,提出一系列保障政策,确保进口产品安全可靠,但在目前的应急政策中,整体操作有一定困难。

建议:将应急政策优化成为操作规范。针对目前各类应急政策对于实际操作所产生的影响,需要得到海关相关部门的关注,如何将此类政策调整为可长期落地的政策执行。在能够保证查验基础要求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并且不会大幅度增加相应资源及成本的投入。

问题六:冷链物流企业专业能力不足。在传统冷链物流企业中,还存在粗放式的管理,此类管理方式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竞争力相对较差,同时对于行业整体的良性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建议:增强企业组织及数字化能力。比起模式的差异,真正拉开冷链企业差距的在于背后的供应链能力和精细化运营能力,而两者本质上考验的是企业的组织力和数字化能力。

问题七: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不足。冷链物流对于技术要求较高,同时如何能够将合适的技术应用在合适的环节,也是目前冷链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疫情等特殊场景也对冷链环节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议:增强科技创新。疫情危中有机,冷链行业后期更需要科技推动,进行全程可追溯、可视化,提高资源调度利用水平,建立更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

问题八:专业人才缺失。整体行业内专业人才存在缺口,包括规划、操作、管理等各类人才,在疫情等特殊场景下,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

建议:加速专业人才培养。生鲜零售更多玩家入场,可以加速行业内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且相互刺激推动商品和服务的创新。同时可加强企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问题九:标准分散,不聚焦、不落地。目前冷链物流标准中有不少涉及冷库场地包括批发市场的一些要求和规范,但比较分散,不系统,有总则无细则,落地和执行效果不理想。

建议:标准聚焦落地可行。对于标准进行集中梳理,同时增加标准的查验及实施验证,关注标准的落地实施情况,针对执行不到位及不符合市场情况的标准,及时进行修订。

问题十:冷链相关卫生标准缺失且生产工厂病毒消杀存在技术难点。目前国内冷链相关卫生标准及要求缺失,执行与监管无参考依据。近期国外多家肉类加工厂爆发疫情,此类工厂环境一旦存在病毒,会长期存在,对于食品行业是*大考验,生产及加工工厂病毒消杀存在技术难点。

建议:建立冷库和冷链相关设施卫生清洁消毒相关标准。需要关注冷链相关设备的清洁、消毒等工作,针对库、车、容器、工具设备、场地环境、操作人员及交付环节等,制定标准和规范。增强对于生产加工型企业的监控,建立消杀及监控的标准及规定,针对生产及加工场所进行重点检查,建立专门的检查标准和制度,严格监控执行。

问题十一:农批市场管理存在漏洞。农批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环节重要的一环,也是整条供应链中关键的功能节点。但是由于前期规划不合理、过程管理缺失以及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管理漏洞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供应链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限制了农批市场的发展。

建议:农批市场转型升级。建设智慧新农批,推动标准化、数字化管理,赋能新农批,实现全程监控,建立一体化产业链。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