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食品消费领域的一支,乳制品一度被认为是人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健康理念的转变以及蛋白质来源的丰富多元化,乳制品在营养学顶端的**主导地位已然受到冲击。
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是,美国消费者对牛奶的消费量一直在下降。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自152 0173 3840年以来,液态奶销售量以及美国人均牛奶的消费均呈现出下降趋势。152 0173 3840年,美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为247磅,2017年这个数字减少至149磅,美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下降近40%,几乎腰斩。
消费者需求量的下降也导致了美国牛场的数量减少。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17年,全美拥有超过40119个牛场;到了2018年,数量减少至37468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牛场数量减少了2000多个。人们对牛奶消费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人们减少了对蛋白质的摄入,新的生活方式主导了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牛奶的替代品,诸如植物蛋白开始受到追捧。
权威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食品饮料领域的话题当中,人们对植物基概念的讨论几乎贡献了20%的流量。人们在议论植物基的同时,也在消费植物基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液态奶的消费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尼尔森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0月份,植物基饮料增速迅猛,在美国市场上燕麦奶销量大幅上涨近50%,相比之下,植物奶市场整体销量增幅仅为9%,这其中市场份额*高的杏仁乳销量增幅为11%。
在这一轮消费变革风潮当中,从事生产低温奶的美国乳业一哥迪恩食品首当其冲,败下阵来。
牛奶主要销售渠道是零售商,对于主营低温奶的迪恩食品来说,更依赖于零售商,但在零售商集中度较高的美国,零售商更有话语权。
为了提高利润率,大型零售商纷纷发展自主品牌,以食品饮料及日用品等行业技术壁垒低、市场成熟度高、消费差异感知小的产品为主。不管是渠道还是价格,传统奶企都很难与零售巨头相提并论。这种情况下,迪恩食品只能沦为零售商的代工厂。
更糟糕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2017年,像沃尔玛、克罗格等零售巨头陆续开始自建奶牛厂,并从迪恩食品手里抢走相当大部分的销售额,这让迪恩食品前景变得更加暗淡。
如果说零售商的加工厂自建,切断了迪恩食品的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压垮公司的*后一根稻草则是其产品本身。迪恩食品主要生产低温奶。低温奶采用低温灭菌技术,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充分保留了营养和风味,但也意味着低温奶的成本更高,因为需要厂商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冷链系统和牛奶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国内大多数的低温奶品牌都是区域性的,而非全国性。
此外,从产业链布局来看,美国政府会对原奶限制*低收购价,迪恩食品对上游奶制品的价格完全没有议价权利,原奶价格波动不断,导致企业成本不可控。
而今年以来,随着液态奶收购价格不断走高,对上游失去议价权、下游零售商失去话语权的迪恩食品,在两面夹击之下,负债累累,资不抵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