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昨天说中国纺织业已进入历史*好的发展期———
“我国纺织行业已经进入历史*好的发展时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昨天在“2005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发布会”上说,中国纺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正呈现全面提高的势头,纺织品竞争优势已经不完全体现在低廉的价格上,其本身所包含的文化、科技含量以及营销手段都比从前有较大进步。
杜钰洲同时还批驳了外界认定中国纺织业发展很大程度依赖出口国际市场的说法。他说,拥有13亿消费者的国内市场是拉动中国纺织行业实现高增长的**动力。中国纺织品企业针对欧盟、美国的频繁设限,可以谋求“西方不亮东方亮”,在国内市场寻得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调整是突围良方
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正在取得成效。杜钰洲说,事实上,为了提高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不曾间断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我们淘汰了1000万棉纱锭,有120万纺织工人下岗,一大批国有企业退出,等等”。他说,在2000年至今的几年间,整个行业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外国资本和品牌等,使得中国的纺织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那些认为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仅靠价格低廉的观点是不对的。”杜钰洲说,纺织业不光需要劳动力,其生产的产品还蕴涵技术、文化等诸多因素。中国纺织品在国外卖得好除了价格低以外,还因为东西好。应该说,中国纺织品的技术、文化的含量不断增加是有目共睹的,同时这些产品的营销技巧和手段也在不断改善。
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量增加的同时价格也在下降的说法,杜钰洲说,“据我们的了解,中国出口纺织品的价格总水平是上升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的平均单价为2.6美元,同比上升19.97%。
杜钰洲同时指出,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仍然是中国纺织行业要接着做下去的事情,因为在当下国际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这是突破重围的一剂良方。
■内需强劲拉动远大于出口
“强劲的内需成为中国服装产量稳定增长的原动力。”杜钰洲说,有13亿消费者的国内市场具有*大的服装消化能力,国内服装品牌的竞争在这个市场上已经全面展开,除了服装的消费外,家用纺织品和住宅建筑纺织品的需求也在看涨。
内需对纺织产业的拉动作用远远大于出口,在外销市场不甚景气的情况下,上半年全行业仍然完成超过200亿件的服装产量。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更是佐证了国内市场的强劲增长:上半年服装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7.16%,较去年同期的50.20%有较大幅度的下调。
另外,我国纺织工业的销售产值增长26.78%,比出口交货值22.08%的增长率高出4.7个百分点。
记者了解到,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居民在穿类产品消费平均增长为12.56%,均高于GDP的增速。今年上半年,居民穿类产品消费增速更是达到了21.6%,是历史少有的高增长。
杜钰洲说,造成国内纺织品消费市场近年内高速增长的原因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增收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等。“我们要特别关注到农村服装消费市场的崛起。”他说,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在农村还是可以找到市场的,生产这些产品主要是为了适应农村消费者的购买力。
■国内市场改变纺织品生产格局
国内市场不仅在拉动整个纺织行业的增长,还同时“悄然”改变着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格局。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全国服装主产区前8位的省市位次较去年同期没有变化,但发展势头却大有不同。
以变化*大的福建省为例,与去年同期56.07%的高增幅相比,今年上半年其服装业不足10%的增幅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分析原因,福建省服装业的外销依存度一直较高,且以生产加工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为主,风险抵抗力较低,上半年中美、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对其影响颇深。
而浙江省逐渐走出低谷,营造出内外两旺的局面。山东、江苏这两个服装老工业基地经过结构调整已经在竞争中显示出活力,江苏省与浙江省差距不断缩小。另外,江西、河南、湖南和安徽这几个交通便利、靠近沿海、有服装工业基础的内陆省份也表现出惊人的增势。
记者了解到,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和福建五省的产量已经占到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产量的80.59%,这种格局短期内不可能被打破。然而,随着服装内外两个市场层次化、区别化日益明显,服装生产的区域性调整步伐还会加速,沿海发达地区将会逐渐把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生产向内陆省市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