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鳜鱼生活在池塘底层,发病初期不易被察觉,一旦游于水面或伏滩,病情已较为严重。鳜鱼属凶猛性鱼类,只吃活鱼、活虾,内服治疗只能通过饲料鱼间接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预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6月下旬至9月上旬,每隔20天防病一次,采用“杀虫+消毒+内服”三管齐下的防病方法。同时,严格饲料鱼消毒制度,每进一批饲料鱼,必须严格检查,防止病原带入。若发现病害,及时请技术人员诊断,对症下药,积*治疗。
二、科学诊断,合理用药。鳜鱼的病害较为复杂,在鱼种阶段,主要表现为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等。在成鱼养殖阶段主要表现为细菌性病,如:烂鳃、肠炎、烂尾等;少数还暴发病毒病,如:白肝白鳃病;有时出现“虫、菌、毒”并发症。因此,一旦发病,及时诊断,找准病因,对症下药,选择优质低毒渔药,力求药量到位,一般3-5天为一个疗程,施药后1-2天内会出现死鱼增多现象,切忌急于求成。待病情稳定后,选晴好天气,施6毫克/升生石灰,以调节水质,巩固疗效。
三、健康养殖,生态防病。由于鳜鱼发病率高,部分养殖户防病、治病心切,经常用显微镜检查,发现有虫,便施药杀虫,一次不能杀绝,便重复施药,加大药量。如此盲目施药,不但防不了病,反而破坏水质,给鱼造成药害,导致鱼大批发病死亡,显微镜也便成了“险危镜”。控制鳜鱼病害,应该从“健康养殖、生态防病”入手,一是适当减少放养密度,每亩放养500-800尾;二是池塘中保持10%的水草面积和40厘米的透明度,投放光合细菌等有益菌种,改善池塘的底质和水质。三是在发病季节,提高水位,减少饲料鱼密度,适当减小饲料鱼的规格,从而增加鳜鱼的捕食难度,使鳜鱼得到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四是改善培养饲料鱼的饲料质量,从而提高饲料鱼的质量,增强鳜鱼的营养,提高其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