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届中国奶农节暨奶牛金钥匙十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过去10年“金钥匙”工程对我国奶牛养殖业做出的贡献。未来,“金钥匙”工程将持续围绕我国奶业产业科技进步,大力开展有价值、接地气、受尊重、有掌声的技术服务,为政府产业扶贫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产学相连
专家送技术到基层
2009年,在原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支持下,由原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和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创建了奶牛“金钥匙”技术示范牛场。在这10年中,“金钥匙”工程在组织模式、技术引进、培训模式、受众主体等方面开展了诸多优化和创新,打造了“政—产—学(研)—推”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和协作平台;整合资源成立了“奶业技术服务创新联盟”,吸纳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专家资源;推出了包括牛场诊断和操作示范、技术报告、技术沙龙等模块化的培训方式;在牛场现场诊断过程中引进了国际**的便携式分析仪器,做到诊断工具化和问题分析数据化;聚焦产业优秀企业,提升示范的针对性;成立了“现代奶牛场**人才研修班”,专门培养储备场长和管理人才。
数据显示,10年来,共计开展奶牛“金钥匙”技术示范培训107期,覆盖我国奶业生产的21个省(市),由国内专家讲授专题技术报告900多场,培训总人次超过2.3万,现场诊断牛场340个,示范奶牛340万头次。根据对“金钥匙”示范牛场的统计,成母牛平均单产由2013年的7.6吨提高到2018年的10.0吨,提高了31%,比全国规模牛场单产高出17%。“金钥匙”加大示范了优质玉米青贮制作和使用技术,示范牛场玉米青贮的干物质含量由2010年的25%提高到2018年的31.2%,淀粉含量由2010年的20%提高到2018年的28.4%,整体品质大幅提升。
“金钥匙”工程10年间取得的成果得到了业内和专家的肯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柯炳生对“金钥匙”培训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并计划将“金钥匙”经验与农村技术协会其他专业委员会交流。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邓兴照表示,我国奶业成绩的取得与“金钥匙”密不可分,奶业要振兴,科技要先行,希望“金钥匙”继续成为奶业科技的引导,为奶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为推进奶业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邓兴照表示,提质增效、宣传引导、利益联结是奶业的3项重点工作。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日益普及,奶牛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显著提升。“金钥匙”工程功不可没。据邓兴照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将与“金钥匙”培训等一起抓好技术提升工作。工作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推广关键技术,突破选种选配、精准饲喂、饲草料开发、疫病防控、质量管控、粪污处理等瓶颈制约。二是要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应用,将组装集成配套的技术“标准化”“轻简化”“模块化”,形成易学易懂易操作的通用养殖技术模式。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多种形式,一场一策,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传承创新
青年奶业牧场主联盟成立
我国奶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一大批懂管理、有技术的现代牧场**管理人员和场长。一个称职的场长不但可以提升一个牧场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还可以为牧场带出一支技术和管理过硬的专业化队伍。但是目前我国奶业仍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牧场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青年人才成长缓慢,青黄不接。“像家庭牧场和家族企业,处于子承父业的接班过程中,年青一代场长在专业技能、责任心、敬业精神方面与父辈仍存在一定差距。”联盟发起人李胜利认为,如何培养这些“牛二代”以及现代化集团企业的年轻场长,使他们能够迅速地掌握现代化家庭牧场和规模化牧场所需专业养殖技术和管理技术,快速成长为接班人,关系到我国奶业的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为此,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牛技术服务技术联盟以及国际奶业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国际和国家奶业科技平台,整合国内外资源,成立了青年奶业牧场主联盟。据介绍,联盟未来将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交流国际牧场技术和管理信息,建立定期交流沟通机制,组织定期观摩评估,组织现场跟岗实践,开展典型案例教学,建立远程交流机制等多渠道、多方位的模式培养人才。
据了解,国内目前有152 0173 3840年以后出生的国内“牛二代”以及国内奶牛存栏超过300头的牧场场长、副场长和主要技术主管共计100名。联盟计划在2019—2024年培养100—150名优秀的青年牧场主和优秀场长,使他们管理的牧场单产超过10吨,成为国内的标杆牧场。
未来,“金钥匙”工程将在技术集成服务中,依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测料配方”数据库,推动在线精准营养配方技术推广;携手产业链各个主体,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共同打造智慧奶牛场;进一步开展奶业大工匠培训,进一步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机会,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创造条件,为科学家发现产业问题和成果落地提供平台,为政府产业扶贫项目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