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5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年关将至,不少子女在孝敬父母时都会选择保健品,保健品市场也随之进入了消费旺季。但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保健品市场一直让消费者心存顾虑,夸大宣传、“忽悠”消费等案例层出不穷,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43.32%的老年人通过保健品公司组织的销售活动购买保健品,而存在虚假、夸大宣传的保健品占比达78%。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2 0173 3840万人,占总人口的11.9%。而在北京,老年人口比例还要更高。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4%。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家庭助老用品的需求也在相应增加,给保健用品市场发展预留出巨大的商业空间。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贾亚光认为,我国老年人积*参与会销、旅游、跳广场舞等群体性活动,很大一部分心理原因是害怕被社会遗忘。“老年人有很强的社交需求,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时,他们就很容易跟风参与这些销售活动,被不法分子盯上。”
为了准确把握北京市老年群体保健品消费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期对北京市老年群体保健品消费认知及消费状况展开了调查。调查范围涵盖日常消费中,宣传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器材与用品用具、玉石器等穿戴用品、日用家电、服务等。
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保健品公司组织的销售活动是老年人的主要消费渠道,43.32%的老年人表示通过销售公司活动购买;其次是专卖店和销售人员推荐,比例分别为28.96%和27.97%。
值得注意的是,从消费安全意识上看,仅有37.42%的重度群体老年人表示会查询销售公司信息,而中度群体老年人与轻度群体老年人的比例更低,仅有14.38%和4.65%。
而老年人获取保健品的渠道也较为一致。亲人或朋友介绍为主要渠道,其次是大众媒体,比例分别为55.89%和45.08%。
尽管近年来老人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层出不穷,但仍不时有消费者跌入消费“陷阱”,贾亚光认为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保健食品推销套路又多又深。
“夸大宣传是主要问题类型,保健品消费轻度群体老年人遇到销售公司不退货或退款比例较高。”他说。
从老年人遇到的问题类型来看,广告宣传夸大其词或与实物不符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问题类型,比例为78.32%。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12月13日公布的2019年虚假违法食品、保健食品广告典型案件中,一家名为天津市全民健智慧健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保健品销售企业就因在广告宣传册中发布含有“全民健原花青素对各种细胞病变引起疾病有如下功效: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并改善老年痴呆的临床症状。全民健原花青素是迄今为止纯度*高、生物活性*强的纯植物自由基清除剂”等内容,违反了《广告法》中的多个条目,被行政处罚并罚款。
因此,针对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北京消协认为,应从老年人保健品消费特点出发,健全老年人消费保障法律法规。即针对以免费领取物品、知识讲座、茶话会等保健品销售方式,诱导或欺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并纳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针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还应增加消费犹豫期,期限为一个月。在消费犹豫期内购买的商品,老年人享有撤回权利,可以向经营者要求退货,经营者不得拒绝或拖延,以此避免老年人因为消费信息缺乏导致的非理性消费问题。
保健品销售企业也应进行行业自律,这是强化保健品销售企业诚信经营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消费者来说,贾亚光认为,老年人在选购保健品时需要时刻保持保健品消费的警惕性,及时查询保健品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一旦发现企业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要留取相关证据,并通过多种方式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损害。
子女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北京消协认为,应加强子女、亲人对老年人保健品信息宣传,使老年人对保健品、保健品销售企业等有正确的认知,尤其是家里有保健品中度或轻度消费群体的老年人;同时加强老年人消费监督,尤其是针对保健品中度和轻度群体老年人,老年人子女需要加强老年人消费的监督,及时发现保健品消费存在的问题,并引导老年人正确消费。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社区和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在社区建立老年人消费监督员,即针对主要以保健品销售公司活动为主要消费渠道的中度和轻度群体老年人,由相关部门提供培训和举报电话,由社区志愿者对周围老年人保健品消费渠道进行了解,对发生的违规销售活动、违规宣传的保健品销售企业进行监督。通过监管部门、社区与社区志愿者的合力,加强保健品消费的社会监督,形成保健品消费的社会共建共治格局。
附:根据保健品消费认知和消费态度,形成了保健品消费的不同群体。依次分为保健品消费重度群体老年人、中度和轻度群体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