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如果说农历的正月是春节的话,那么五月初五应该是夏节了。农历五月,季节已进入夏天,芦苇叶长宽了,可以用来包粽子吃;天气温暖,江湖里的水溅在身上,人们也不会感到凉,于是可以举行龙舟赛了。
端午节是古人的祈福节—虽无其名,但有其实。这一点可在《红楼梦》里找到证据;第二十八回,端午节前,元妃“打发夏太监送来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干嘛?祈福。第二十九回回目的前半句便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五月初一这天,贾府的车马浩浩荡荡,“乌压压的占了一街”,在清虚观又是拈香拜佛又是唱戏,好不热闹。第三十一回,“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赞门,虎符系臂”。
“绵绵粽子缘,溢满人间情。”小小粽子,品其色香味,也品个中文化韵味。多姿多彩的粽子,蕴涵着深厚的民族底蕴,粽子文化成为意义隽永、斑斓璀璨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吃粽托纪念屈原之名,在精神层面无疑既是中华民族美好精神的扬励与寄托,又是欢娱人生的有趣方式。在物质层面,则与吃咸蛋等富营养食品一样,实际上起到了改善生活和补充营养、抵御即将到来的酷暑的作用。饮雄黄酒,除了不言而喻的强化节庆愉悦气氛意义外,健身祛疾的作用也是理所当然的。
成都马鞍东路的小院里,王婆婆还坚持在楼下小院里包粽子。她或许理解不了端午赋予的精神皈依和文化内涵,但手把手教小娃娃们包粽子的她,笃信“手艺要传下去,人们要亲起来。”其实,这位老人对“舌尖上的端午”的津津乐道,浓缩了无数老成都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端午节是老成都的美食与人情美的大熔炉,而粽子更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老成都温暖而又风情的倒影。
张路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