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不断下调,需求不振正在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由于消费场景的重大改变,服装行业面临着重大挑战。在日前举行的2020中国服装论坛上,行业人士指出,从工业经济加速进入数字经济,中国服装行业进入了全新蜕变的发展时期,从制造强国迈向时尚强国,中国服装行业未来发展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持续旺盛的创新能力,特别是
疫情引发服装消费和产业发展新变化
据中国纺联
其三,多元文化关系的构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基于不同文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话语体系、信息的诠释方式和管理规则不同。不确定性的扩散,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加难以预测,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关系,对于消弭文化鸿沟,提高产业经济稳定性与可预期性,变得更加重要。
从三方面把握服装行业发展主动性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
孙瑞哲在服装论坛的讲话中表示,应该从三个方面把握行业发展的主动性。其一,新的生活方式,驱动生产方式变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大的改变,就是社交隔离促进了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线上化。加速转型,成为产业安身立命的必要路径。 于供给侧,传统纺织服装供应链需要转向数字化、扁平化、共享化、柔性化、生态化。于需求侧,品牌需要从单一的实体门店,转向与
其二,促进融合发展,成为产业价值延伸的重要方式。从“个体时尚”到“泛时尚生态”的建立,伴随着时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机制的融合涌现,是时尚品牌、时尚设计师、时尚事件、时尚
其三,实现高
一边抓数字转型
一边抓传统文化
孙瑞哲在讲话中指出,服装行业应从三个方面建立数字转型的系统性:其一,数字地缘竞争,正成为全球各国产业竞争的新手段。
在数字地缘政治中,核心科技和数据成为关键性因素。未来,时尚产业是否也会遭遇数字地缘版图下,布局、占位数字供应链端口的硬核之争?我们需要对新的产业竞争手段,给予充分的心理准备,匹配新的能力建设。其二,数字化转型,正成为纺织服装产业创新驱动的新资产。
以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应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数字产业化”,正逐步发展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推动实体产业深度
在服装产业推动数字化时尚发展的进程之中,产品的智能度(IQ)和体验度(EQ)将起到关键作用。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全新的技能点,前瞻思考如何设计、制造和销售真正数字化的产品,传递更富个性化的体验,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将多样化的技术与企业发展基因进行有机适配,以点带面,由表及里。此外,促进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也非常重要。其一,当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正催生产业多样态的文化景观。其二,当代文化风格的创意性,正激活传统产业资源的文化再生。其三,当代时尚品牌的影响力,正加强中国时尚文化的独特识别。
行业须凝心聚力做好四件事
面对新的形势和变革任务,孙瑞哲表示,未来,服装行业应凝心聚力做好四件事。
**,聚力于更深层次的市场循环。构建完善的内需市场,需要疏通影响国内大循环的各种障碍点。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对于纺织服装产业的
第二,聚力于更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构建产业体系的生态,不是标榜一片树叶,而是要培植一片森林。未来,应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体系,推进行业5G应用、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与新的制造方式、商业模式的叠加,以推动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增强产业的整体机能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聚力于更全方位的文化复兴。相同的心理基础、相似的审美标准以及发展价值观,为时尚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这也将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开启全方位文化复兴、获得更深层次价值认同的一个前提。未来,要不断做好中国设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态度,强化中国影响,中国服装产业的文化性格,是独立而独特、开明而开放、尚新而向善的。立足于后疫情时代,要避免经济格局上的被隔绝,以及文化地位上的被孤立,更要以实力提升价值,以尊严获取尊重,以当下永续未来。
第四,聚力于更负责任的发展模式。国家层面,IDI(包容性发展指数)已成为衡量国家发展质量的更佳标准,世界经济论坛提出应当由IDI来取代GDP。包容性发展指数的评估标准不仅包括经济规模、还有人口预期寿命、失业率、收入中位数、贫困地区、不平等率、居民储蓄率、碳排放强度等因素。经济层面,ESG(环境、社会与治理)表现成为市场投资价值的重要维度。需求的倒逼、政策的引导、资本的催化、技术的落地,使得绿色经济正在加速纳入中国服装产业的战略体系、生产体系、创新体系和价值体系。未来,应承担起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深化人本责任、环境责任、市场责任,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