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棉花的生产分布状况看,有约20%的棉花资源在长江流域和冀鲁豫棉区,
据对江苏盐城、徐州等原长江流域棉花主产区植棉农企、农户的调查咨询,近几年来,当地生产的棉花大体有两个销售渠道。一是当地仅存无几的棉花收购加工业主,近三、四年绝大部分棉花收购加工的企业因抵挡不住“僧多粥少”的窘境,从大到小,纷纷退出。一个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的苏北某主产棉大市已逐渐消失。某区一个由三大植棉乡镇结成的产棉重区现在仅剩几台小轧车、一台200型老旧打包机为主体设备的收棉企业。企业主几乎走遍了周边上百公里之内的分散棉花种植区,与其签订了棉花收购合同,考虑到收购成本,籽棉资源由游走于乡村的私商棉贩们零星收集;二是分散籽棉有一部分卖给了从事生活自用棉加工的弹花店,棉制品企业等,成为农村市场民用被服的商品絮棉,棉籽则流向一些小型榨油坊。当然,也有一些棉花资源被种植户分销给左邻右舍中有婚嫁喜事的人家加工棉被了,价格自然面议,数量也较甚微。
这样的籽棉去向,其加工
*大隐忧在于,民间作坊式棉企收购加工的棉花源自千家万户的“一条龙”籽棉,内在品质结构复杂没有保障,质量追溯体系缺失,作为两头在外的纺织企业依然要质量为先,克服成本恐高心理,加强对小棉企购进原料的品质检验,堵住商品棉粗制滥造的源头,维护企业品牌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