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新公布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服装对美国出口企业100强、对欧盟出口企业100强排行榜上,浙江兽王进出口有限公司分别以4156 0190 2607万美元和1443万美元的出口额排在了第12位、第22位;如果单就毛皮革服装出口额而论,“兽王”已稳居国内同行**把交椅。
随着国内“皮草热”的落潮,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名噪一时的一些品牌皮衣逐步淡出了大众视野。但“兽王”并没有倒下,相反在刻意保持的低调中,迅速成长为目前亚洲*大的皮革制造商。
**时刻忽转向
与外人的想象相反,“兽王”的转向是在其事业*红火的时候迈出的。
1992年至1995年这三年,可以说是国内皮衣市场的春天。虽然一件皮衣的售价等同于一台彩电,仍供不应求。作为当时“全国十大衣王”之一的“兽王”,自然也享受着皮衣市场井喷式行情造就的赢利愉悦:*火爆时,“兽王”皮衣在上海、杭州的销售额每天均超过了100万元。
然而,就在这一“**”时刻,当家人姜华却作出了一个在当时令许多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决定:缩减国内市场份额,将销售重心由国内向国际市场转移,逐步将公司转型为以做外贸为主的出口型公司。旁观者一时哗然。
姜华不为所动。在他眼中,红火的皮衣市场已经暴露出虚弱过旺的迹象———随着国内皮衣生产企业的一哄而上,这个季节性*强的市场已出现了过度竞争的预兆。而另一个深层原因是,姜华觉得,在国内皮衣更多是作为一种高档消费品出现的时候,消费热不会持久;而在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皮衣则是一种普通日用品,不同的消费特性决定了国外市场空间其实也相当大!
“外战”拓出新天地
一般企业如果要做外贸,通常是假手外贸公司,但“兽王”选择自己做出口。但这样困难也多,碰上的**个现实难题就是外贸人才到哪里去找?
钟毅现在是浙江兽王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然而,在10年前他却扮演了“奇兵”的角色。钟毅回忆说,1990年他还是普通业务员时,姜华就安排他到省进出口公司接受外贸业务培训,后又把他送到上海外国语学院进修外语。当时自己也觉得奇怪,公司又没有外贸业务,去学这个干啥?现在看来公司决策层对做外贸早就未雨绸缪了。厚积薄发给日后“兽王”成功转型构筑了一条厚实的人才链,这使得“兽王”外贸业务一上手就迅速打开了局面:1999年出口创汇831.7万美元,2000年达4137万美元,而2002年实际外销收入达到了8388万美元,跃居全国毛皮革服装出口企业50强首位。
打造常青型企业
浙江皮革产业有独特优势:以金华、江山、兰溪为中心的浙西皮革走廊,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皮鞋基地,以海宁为中心的杭州湾皮革制衣基地形成了资源集聚优势;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更是浙江皮革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大“本钱”。
但在姜华看来,“浙江制造”应该是一种高效、有竞争力的成长形态,而非仅仅只停留在成本优势、资源优势这一层面上,“兽王”要想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就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兽王”的扩张稳步而高效:在杭州原先已有2万平方米厂房的基础上,又新建了2.3万平方米厂房;在建德,一个3万平方米的制衣厂也已拔地而起;“兽王”扩张的足迹还延伸到了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去年“兽王”的皮衣出口量为350万件,占全国皮衣总出口量的1/20,今年预计可达400万件。
规模化效应使“兽王”成为众多国际采购商在亚太地区的**对象。在美国销售前9位的服装零售商中,有8家与“兽王”有贸易合作,其中包括位列全球500强首位的连锁企业沃尔玛;在欧洲,西班牙的ZARA,英国的TOPSHOP、NEWLOOK,瑞典的H&M,法国的NAF,丹麦的BILKA等国际知名皮草商也与“兽王”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产业链的拉长则让“兽王”有了更大的腾跃空间。皮衣制造、制革、纺织品、成品沙发和房地产将成为“兽王”的五大产业支柱,未来的“兽王”将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群体。(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