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大省广东,企业老板们常需要化身空中飞人。他们往往在珠三角有一个老的生产基地,近些年又在内地或东南亚开设了一家新厂。
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珠三角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上涨,加上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这个早一步富裕起来的省份在6年前提出了“腾笼换鸟”的政策。在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为广东出了一道考题: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还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
已经在珠三角的“老巢”里呆了一二十年的“老鸟”们要飞往哪里?近至内地、东南亚,远至非洲,不少企业都已大胆做出尝试。还有的企业选择就地升级,这些“二次创业”的故事大多充满着迷茫和曲折。
就地升级和转型
在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看来,“老鸟”走或者留完全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在珠三角土地、人力资源等各种成本持续攀升的时候,企业要么考虑迁到内地,要么考虑就地转型升级。
东莞台商协会顾问袁明仁见证了许多企业的转型升级。他认为,转型升级大概分为三种:转移、升级、转型,难度依次递增。对于小企业来说,没资金缺技术,只能转移,而对实力强的大企业来说,可以三条腿走路。
台达电子属于后者,在升级上,该企业在自动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发力,袁明仁前段时间参观了该企业,以前30个人的生产线现在只需要5个人。人工减少了40%~50%,生产效率却提高了20%~30%。
广东有2.8万家加工贸易型企业,超过1/3在东莞。政府并不想把企业都赶走,多地政府配套出台扶持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比如,东莞对条件合格的企业予以*高30万元的转型升级辅助资金,今年的东莞“一号文件”也提出包括扶持企业“机器换人”等多项政策。
东莞一家照明企业的负责人傅先生告诉《**财经日报》,东莞市政府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些员工培训、企业辅导等服务,这些服务是有实质性帮助的。
“市场变化太快,生产成本又太高,我们想从做生产逐渐转型做贸易。”傅先生说,自己已经打算以后下单给别的厂来生产,自己利用这么多年积攒的渠道来做贸易。
本报记者曾采访多家珠三角制造类企业,它们都从以前简单的代工厂开始谋划自己的品牌。
低成本诱惑
除了就地转型升级,一部分企业选择了转移。前两年东莞的台商成批组团赴东南亚考察,作为投资顾问,袁明仁带过十几拨考察团。他告诉《**财经日报》记者,在近年多家关厂的台商企业里,起码有一成是转到东南亚去了。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庄礼伟告诉本报,珠三角企业转移去东南亚,一种是资源驱动,比如广东农垦系统去马来西亚买地种植橡胶(156 0190 2607, -95.00, -0.65%);一种是因为那边有廉价的劳动力,这以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孟加拉为主;还有一种是为了规避欧美的贸易壁垒。
出走也迷惘
在一部分人的印象中,东南亚国家是低劳动力成本的代名词,而真实的东南亚显然要复杂得多。
当地的政局和与中国的关系是企业主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问题。这让傅先生等在外投资的企业家们变得像个国际关系评论员。与中国一样,这些东南亚国家也在不停变化。
与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相比,泰国的优势在于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市场。但相较不那么“难管”的泰国员工也开始让企业主们头疼起来。熟悉泰国环境的傅先生说,*近五年,招工也开始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员工变得很难协调,劳资纠纷逐渐多了起来。“由于泰国人信佛教,他们的性格要单纯和温和一些,但近年来,他们比以前计较,不那么容易知足了。”当然,泰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压力。
即使抛开本次暴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谈,越南对于珠三角企业吸引力在降低。劳动效率低下和产业配套不足是两大阻碍。
5月13日《越南海关报》报道,据国际劳工组织(ILO)近日公布的数据,越南的劳动效率排在亚洲*后,是新加坡的1/15、日本的1/11、韩国的1/10,甚至比东盟中等收入国家都要低很多,如只有马来西亚的1/5、泰国的2/5。并且,越南的劳动效率呈下降趋势。
还有一部分企业则走得更远,中国*大的女鞋生产商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设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华坚在当地的工厂是埃塞俄比亚*大的制鞋企业,该厂生产的女鞋占埃塞俄比亚鞋业出口份额的50%以上,带动了当地皮革加工、运输、物流、农场等多领域发展。
去年5月的数据是,华坚埃塞俄比亚工厂每天可以生产5000双成品鞋,解决了2000名本地员工的就业。华坚总裁助理危雪刚告诉《**财经日报》记者,华坚埃塞俄比亚工厂是中方独资企业,产品是“埃塞俄比亚制造”,主要销往欧美市场,享受零关税。
庄礼伟说,非洲*近十年是经济增长*快的区域,内部市场在不断发展当中,再加上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今后可能还会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