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生产了,你再找找别家吧”、“厂子已经关门了,不好意思”……这样的答复让李平的心一点点地向下沉。
李平在新疆边疆宾馆从事外贸生意已有十余年,10月25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注册新公司。李平告诉记者,这样的答复是他前一段时间带着客户去温州采购鞋子时得到的。“内地很多生产厂家都倒闭了,外贸生意现在很难做,我注册新公司就是想做其它生意,暂时不做外贸了”。
李平的遭遇并非个例,通过他的讲述,我们或可窥见如今外贸市场的真实面貌。
在温州没订到一双鞋
“我没有订到一双鞋,跑遍了原来供货的生产厂家,全都关闭了。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温州中小鞋厂多数都关停,只有一些大厂还在继续生产。”李平说,他原来在温州的几家供货企业没能挺过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四处碰壁之后,他只有转移到成都和重庆去寻找新的供货厂家。
李平说,他此次是带着哈萨克斯坦客户的四千双鞋订单赴温州订货的。看到厂家大门紧闭,觉得很伤感。可以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内地鞋厂的冲击较大,原来替新疆外贸商户生产鞋子的厂家多数是加工贸易型企业,依靠的就是外来订单。金融危机以来,这些厂家因不能维持生产而关闭。
在行业内,流行着“广州鞋领导潮流,温州鞋主导市场”的说法,如今这种格局似乎正在被打破。产业转移、成本压力正困扰着温州鞋企。有调查数据显示,温州制鞋企业数量大萎缩,已从2002年的五千多家缩减到今天的两千多家。
“现在厂家根本就不敢接货,比如外商要订一万双鞋子,每双鞋的价格是80元,可等到货物生产出来后,美元下跌了,厂家又赔进去了。”李平说,美元的不断贬值对国际贸易冲击巨大,因为汇率的跌幅有时超过了厂家的利润部分,所以很多厂家不愿接订单。
经过了解后,他发现,厂家倒闭的另一个原因是招不到工人。李平说,每个工厂都贴着招工的告示,还承诺薪资、工龄工资、加班工资等,不过,吸引不了多少人。“厂家说,现在工人的工资已经很高了,甚至是翻倍,已经超出承受范围。但是没有工人就不能保证生产线开工,有些厂家保留几条生产线继续生产,有些直接关闭”。而这只是厂家倒闭的部分原因,国外购买力减弱也在影响着市场。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客户手头也没有大量资金,比如在选择产品时,中亚客户普遍会选择价格便宜质量又好的商品。
“按照正常核算,原来80元一双的鞋子,现在应涨到100元,可是国外客户给不了这个价,还是坚持80元。相反,国内产品的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又在大幅上涨,国内、国外两方挤压的中心点全部集中到生产厂家,他们既不能大幅提高产品价格,又不能压低工人的工资,如何选择,他们也很矛盾。”李平说。
转向成都寻觅新厂家
在温州寻找无果后,李平带着客户到了成都。他听说成都有很多小型的生产厂家,价格不是很高,还可以接订单。
现在温州留下的都是大型生产厂家,很多原来冲量、单价低的鞋企已转移到成都、重庆等地,还有一些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国家。
“在温州,你要说订几千双鞋子,大厂根本就不理你。直接让客户拿现货,价格可以适当优惠。”李平说,只有订单量超过万双,厂家才会考虑。而中亚客户的订单都不大,需要的也不是价格很高的商品,所以很难和大型厂家达成一致。
相比温州,成都、重庆的人工工资要低一些;同时,这两地的政府也扶持工业企业落地,所以吸引了不少厂家落户。
李平说,他现在就在成都、重庆给客户订货,其实很多新疆的外贸商户都转移到这里寻找新厂家。
不过,厂家在接订单时,也格外谨慎。李平说,厂家现在根本不接受美元付款,全部要求以人民币支付,并且是一次性支付。原来生意好的时候,很多厂家为争订单,只需客户支付定金就可以生产,货款可以等到年底一次性支付。
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找到了新的生产厂家,可相比以前,利润很薄。”李平说,客户的流失和利润的下滑,让他有了放弃做外贸的想法。
他告诉记者,自己原来有五个中亚订鞋大户,现在只剩下一个。另外三个转移到越南,还有一个转移到印度。[next]
据了解,2008年以后,因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金融危机以及原材料、人工等综合成本上涨等诸多因素,很多鞋企关停、倒闭或外迁。
“我们了解了一下,越南、印度现在的用工成本和中国原来的水平一样,人工工资每月只有千元左右。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大量中国工业企业向其转移,同时带走的还有中国的国际订单。”李平说。
降成本、转内销、求突破
美元贬值,人工成本又上升,厂家正在经受煎熬。如何才能节约成本,成为生产厂家的必修课。李平说,鞋企不得不在各种成本上精打细算,比如,为节省成本,厂家现在让客户自己发件,原来都是厂家发件。另外,以前厂家为了接到订单,会承担客户打样时的成本,但现在会和客户沟通双方各承担一半。除此之外,内地很多厂家还从港澳等地区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用创新方式改善经营。
记者获悉,由于“市场情况越来越恶劣,用工工资越来越高”,一些生产厂家把生产线转到其它人工成本较低的地区,公司只负责接单、设计和打版。
除了在细节上节省开支外,还有一些生产企业转向内销市场。
李平说,他去内地看到,现在生存比较好的都是原来一直供应国内市场的生产厂家,规模较大,实力很强;倒闭的企业多数是订单型生产企业,规模偏小,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转到国内市场后,其实对厂家的要求也提高了。因为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质量要高,式样翻新速度要快,同时价格还不能太高。”李平说,尽管厂家要转舵很难,但国内市场有客户,可以让厂家继续维持下去。眼下,这是很多厂家作出的选择。
事实上,现在想要在市场上采购到物美价廉的鞋子,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往年100元一双的鞋子,现在普遍涨到156 0190 2607元以上;冬靴的价格更高,原来每双价格在150元的靴子,现在超过200元。
据悉,外商从新疆采购货物后,加上运费、关税等成本,至少要将鞋价提高一倍才有利润。而国内鞋价上涨后,在国外的价格让客户难以接受。
鞋价上涨后,边疆宾馆的外贸商户普遍感到生意难做,客户流失严重。迫于无奈,不少商户也像李平一样打算退出外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