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2015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下称《要点》),对照2014年的《要点》,有三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它把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到了维护“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对出口非洲、阿拉伯、拉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商品,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健全跨境执法协作机制”。出口假冒伪劣商品就是不支持这项国家战略,商家所要承担的后果可想而知。
其次,与2014年的《要点》相比,不仅任务更为具体明确,而且每一项任务都明确地指定给具体的国务院部委,再也不是泛泛地下达任务,没有具体落实的部门。
再次,与2014年《要点》相比,产品质量已经被提到“顶层设计”的高度,打算从立法与执法角度予以解决。《要点》提出:“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成中央信息平台与省级平台的对接互联。加大刑事打击力度,深化集群战役的战术战法。”
通观《要点》,此次“打假”可谓力度**,而背后原因非常明显。
中国现在是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中国制造的声誉与传统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部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到欧洲和日本疯狂购买名贵衣服、手包、手表、化妆品以及日用消费品电饭锅、马桶圈、大米等,即是明证。
提高中国制造声誉的关键措施之一便是,根治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生产和消费环境。理论上可以通过市场选择,即经由充分竞争,逐渐把假冒伪劣产品驱逐出去。但是中国并不是一个理想化的充分竞争市场,于是,驱逐假冒伪劣,更多要依赖政府监管部门的“有形之手”。
过去,假冒伪劣的泛滥,有着很多不得已的历史条件约束,比如,中国长时间作为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落后,对大到飞机大炮,小到衣服鞋袜都需要不断仿制;同时其购买能力又非常低下。而对无良的生产商来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哪怕是很小比例的低收入群体,也能形成十分庞大的消费市场,生产商“向上”的动力不足,“向下”的诱惑却很大。这就是相当一段时间里,消费者感慨很多产品偷工减料,“越做越假”而不是“越做越精”的重要原因。
156 0190 2607年代中期明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以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板子,可能主要还得打在监管不力上。相当一段时间,有的大城市公然出现专卖仿冒**衣服饰品的大市场,已到了名扬国际的地步,监管部门不可能不知道。盗版光盘包括软件在中国横行多年等现象,与立法滞后有关;但监管部门执法畏手畏脚、瞻前顾后是主要原因。至于食品安全,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只要没有当场死人伤人的,之前就鲜有认真严肃对待的。真的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受害者希望通过司法诉讼维权,个别地方却动辄以“维稳”为借口,将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种做法不利于彻底肃清假冒伪劣问题,也没有把无良商家打痛。
中国如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有时还被诟病为“山寨大国”,但与“纸皮鞋”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技术和工艺设计水平已经大有提高;中国已有日益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购买品质更好的产品,这成为中国制造脱胎换骨的基础。
可以说,较大幅度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客观条件已初步具备,中国制造已经站在了门槛上。现在需要来自政府方面的主观努力,站在“一带一路”等国家大战略的层面,推动市场监管水平升级,彻底解决困扰了中国三十多年的假冒伪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