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包括李宁再内的多个运动品牌宣布新一轮涨价。网络上的各种调侃也不径而走——“李宁,涨价皆有可能”,“安踏,涨价永不止步”,“三六一度,多一块钱”……面对火热的涨价潮,我们的思考却更加理性而深远。“成本推动说”真的有说服力吗?谁来为涨价买单?除了涨价难道别无选择?
运动品牌酝酿新一轮涨价
“现在的运动鞋一季比一季贵了,以前200多元就能买双国产品牌的运动鞋,现在没有300元拿不下来,和国外品牌的价差其实已经不大了。”从事审计工作的消费者李阳说。
记者从部分国内运动品牌企业获悉,新一轮涨价正在行业内酝酿。李宁公关事务经理徐瑞坤向记者证实,李宁第四季度订货会于6月底结束,其中服装和鞋产品的平均零售定价增长均超过10%,相较今年上半年订货会8%的涨幅,成本因素令价格又走高了不少。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运动品牌年内**次涨价了。早在今年3月底,耐克“领涨”引发多个国内品牌“跟风”上调产品价格,部分产品价格涨幅达两位数。
三重“冷思考”
此轮运动品牌涨价让不少人联想到此前的日化巨头联手调价。消费者不禁疑问:各家企业涨价何以如此“步调一致”?
冷思考一:“成本推动说”说服力减弱。不少品牌坚持“成本推动说”,称受到原材料、人力、商业地产推动的门店租金上涨等成本因素导致企业利润率低迷,不得不通过提价缓解企业压力。而记者发现,曾经是运动品牌上一轮调价的主要推手——“疯狂的棉花”价格事实上已经从高位回落,难以成为运动品牌涨价的理由。另外,此前“用工荒”导致江浙纺织企业用工成本大幅提高,进入二季度之后也已经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事实上,运动品牌的品牌附加值在其价格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其利润空间足以消化由于各项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说。
冷思考二:谁来为涨价买单? 面对国内运动品牌掀起的这一轮涨价风,消费者纷纷表示“伤不起”,不少网友还对此进行了调侃:“李宁,涨价皆有可能”,“安踏,涨价永不止步”,“三六一度,多一块钱”……这些调侃的段子也折射出消费者对频繁涨价的抵触情绪。目前国产运动鞋品的价格主要集中在300-500元之间,而在新一轮调价后,价格将开始逼近耐克、阿迪600元的价格下限。价格上调后,你选择阿迪、耐克,还是选择李宁、安踏?这是一个新的选择题,但显然不是难题。记者随机在各大运动品牌门店外采访了20位成都市民,其中8成的市民表示调价后更愿意选择购买阿迪或耐克。
“通过几轮价格的上调,国内运动品牌的价格优势已逐步削弱,部分款式的国内运动鞋价格与国际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的价格相差无几,这将使其销量受到一定的冲击。”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说。以李宁为例,涨价令其今年第二季度服装和鞋类产品订货数量分别下降超过7%和8%。
冷思考三:除了涨价难道别无选择?自去年换标风波以来,作为中国运动品牌代表的李宁频遭困境,这种困境实际上是企业品牌重新定位的瓶颈,也是处在涨价潮中的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集体迷茫。当李宁**将大举开店获取增长的粗犷式发展道路走到尽头的时候,意味着行业新一轮的洗牌已经到来。”
对于此轮涨价,专家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在全民“抗通胀”的时代,负责任的企业除了涨价,还应该探索其他渠道消化成本,可以通过更合理地调配广告投入和管理商场促销人员等方法来消化成本。除了传统的大卖场等渠道,企业也可以尝试网络营销等无店铺销售方式。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付志勇指出,中高价位与高端之间很难再区分出更为细致的价格区间,因此靠逐步提价来完成品牌定位的渐变是不被市场接受的。“国产体育品牌的重新定位不妨从专业的细分领域入手,注重火力占领专业的体育资源。这就类似于九阳通过豆浆机成功挤入家电行业一个道理。”付志勇预测,未来5-10年都将是国内运动品牌重新定位的瓶颈期,“毫无疑问在这一轮洗牌过程中会有人倒下,也会有人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