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大瓶颈。虽然在体制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皮革行业没有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甚至**出现了企稳向好的局面。但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得更加充分、更加突出。
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皮革行业涵盖了制革、制鞋、皮衣、皮具、毛皮及制品等主体行业以及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皮革机械、辅料等配套行业,上下游关联度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皮革生产大国,但远不是皮革强国。我国皮革产业是凭借低成本、出口数量增长拉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自主品牌、产品创新和营销方面尚缺乏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低水平的竞争优势也逐渐丧失。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行业发展就遭遇了****的挑战:出口下降、生产增速下滑,许多企业关门歇业,全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亟待提高。国际金融危机像一面镜子,使国内皮革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发展方向。当前皮革业行业面临一系列不利因素。
*近,围绕皮革业的各项成本都是一个齐声的大大的“涨”字,可是销售价格,却是一个小小的涨,小涨冲销不了大涨,企业窘境立现。
原材料价格上扬
2009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带动了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皮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受到波及。据测算,2009年年底以来,一双鞋仅原材料价格涨价造成的成本上升就高达5%以上,制革行业在这一轮原材料上涨中受到的冲击更大。一些业内人士感慨的说:“现在很多制革企业都处于微利或零利润的状态,表面上看着订单不错,做得风风火火,但实际上利润已经被压到*低的状态,非常艰难”。
以猪皮企业为例,2009年以来,由于猪肉价格上涨,猪皮开剥率大幅下降,猪皮皮源紧张。“2009年年初的时候,一张原皮60元左右,下半年*高涨到100元,而且价格上涨的趋势似乎并没有停止。”成本上涨*大地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纷纷减产,甚至有一定规模的制革企业也不例外。与2009年相比,2010年四川制革业的产能降低20%~30%。
牛羊皮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中国高质量的可用作皮革材料的牛、羊养殖量少,原料皮大量依赖进口,而国际原料皮价格一路飙升,从2008年底的20美元一张上涨到80美元一张,速度之快让制革企业措手不及。下游制品企业自全球经济复苏以来订单回升,对成品革需求量大,但是受到议价能力、市场等因素影响,价格又涨不上去,制革企业夹在中间,两头受制,苦不堪言。
劳动力成本飞涨
2010年,企业的招工难以富士康事件为引线,各大城市上调*低工资标准,使皮革行业的企业,不得不承受劳动力成本飞涨带来的巨大打击。但今年的势头*为强劲。*近三年,广州、上海周边地区的制造企业员工工资提升比较慢,基本每年人均工资上涨100元,而2010年一下子就上涨20%~30%,基本都已达到2,000元/月的平均工资。据了解,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如成都等地,劳动力成本也从三年前的600元~700元/月攀升到现在的1,600元/月左右。受此影响,许多制品企业的总成本上升8%~20%左右。
劳动力成本上涨必然蚕食企业的利润。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皮革业企业家们也日益成熟,能够正确的对待劳动力成本上涨。很多企业家表示,这轮工资上涨潮虽然来得有点过于凶猛,但都能够客观对待,大家认为通过工资上涨,员工的利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合理的劳工价值得到体现,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好事。
管理成本日渐提高
皮革企业的管理成本在近几年来大幅提高,由于国家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工资福利等方面的要求日益规范,而且现在很多规模以上企业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这些都会带来管理成本的增加。
2009年以来,受欧元贬值影响,人民币对欧元实际升值15%以上,令许多对欧出口的企业损失惨重;2010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趋势走强,央行启动人民币汇改,汇率波动相对来说也会给外贸企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要求管理要跟上市场的变化。很多决策都要建立在市场调研、精细化分析等基础上,而不像以前家族式管理模式中拍脑袋的决策方式,这些投入都必须计入管理成本。
环保和技术贸易壁垒双重挤压
皮革行业必须要搞好环保,摘掉“重污染”帽子,走符合循环经济的新型绿色皮革之路,这已经成为皮革行业的共识。近几年来,为满足国家的环保要求和日益提升的消费者需要,皮革企业近几年来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幅度大增。然而,从国内环境来看,正如一些企业所反映的情况,由于还存在环保政策的延续性不够、政策执行脱节、环保标准不符合实际等问题,确实也使得企业进行了一些重复性建设,并进行了很多无效的环保投入,造成了浪费,打击了企业在环保投入方面的积*性,并蚕食了企业的利润,消耗了企业的竞争力。从国际环境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抬高了出口企业的成本。欧盟REACH法规的启动,以及欧美等国不断提出限制含铅量、限制富马酸二甲酯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检测的费用。很多企业表示,现在很多客户要求非常苛刻,不仅要求产品送到欧洲实验室检测,而且提出每一批产品都要检测,有些企业一年的检测费用就高达几十万。
资源性成本飚升
伴随土地资源的稀缺,皮革等制作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浙江、广东等地的企业,近年来受制于土地资源成本日益上涨,发展进入瓶颈期,很多企业家表示,土地资源成本上涨确实让企业不堪重负,其它成本还可以压缩或控制,土地成本却没有消化的出口。与此同时,水、电、煤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也持续上涨,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人民币升值冲击外贸企业
通常,外贸企业每一笔订单大致要经过这样几个流程:**与国外客户洽谈,确认价格、交付等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否则可能挤占企业利润。规模化的品牌企业多采用汇率锁定等方式来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但这却苦了那些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往往是好不容易接来订单,但客户很多不同意接受汇率锁定,*后只能是赔钱赚吆喝了。
皮革制品涨价应对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2010年内,有87%的中国皮革企业调高其产品出口价格。中国皮革协会负责人就此事介绍,这几年,中国进口皮革的原材料成本一直在上涨,再加之人民币升值,运输费用不断提高等因素,出口企业上调皮具出口价格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但是,具体价格是否上涨以及上涨幅度则是企业的个别行为,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能力是不同的。总体上说,皮具出口价格上调已成趋势。
绝大部分接受采访的皮具制造商对调价幅度保持谨慎,仅有6%表示将调价10%~15%;52%预计产品价格将会上升介于5%至10%;另有42%计划产品价格的提升将不多于5%。为转嫁人民币升值以及成本上涨的压力,受访的皮革服装制造商大多采取了将目标销售市场转移至欧盟以及美国等高价位市场的战略。
有好事者诙谐的编了这么句顺口溜:猪肉涨了,猪皮吃了,企业苦了,利润没了。皮革制品即使能够有一定的涨价幅度,但是,由于成本步步攀升很快,经营利润降到了*低点。
“大涨”“小涨”后面,深层次的结构不合理才是原因
这些表面让企业陷入困境的“大涨”“小涨”后面,深层次的因素却不是那么简单。因此,如何应对这些“大涨””小涨”,涉及到整个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2010年春节过后,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也为皮革行业调整结构敲起了警钟。我国皮革生产区域多集中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许多企业面对订单却苦于招不到工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人工资偏低。而皮革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企业都是为国际品牌加工生产,利润很薄,就是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支撑。
当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劳动力成本提高时,企业就显得无能为力。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皮革行业要想保持持续发展,必定要改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走中国特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调整产业结构,**要转变发展理念,关键是更新观念,坚决摒弃数量堆积、低价取胜的竞争策略,而要向以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产品品牌、标准制订为核心的高层次竞争优势提升。六个转变或许是调整中不可或缺的重点:一要切实做到从追求产量、规模向追求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附加值转变;二要切实做到从低价位竞争向高质量、名品牌、优服务转变;三要切实做到从重市场开发向重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转变;四要从重“出口创汇”向“出口创利”、“出口创牌”转变;五要切实做到从重视单一市场向实现国际、国内市场并重转变;六要切实做到从重企业经济效益向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统一转变。
据国家有关人士认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应该是包括产业升级、转移和承接三方面在内有机的整合过程”。具体而言,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第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怎样正确地把产业转移出去,同时又不离开中国境内,这就需要第三个方面的配合,也就是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因此,升级、转移、承接三个过程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这应该也正是皮革行业调整结构应走之路。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的许多省市积*设立产业园区,有效接纳沿海地区的皮革企业,并取得了好的效果。奥康集团在重庆璧山投资建立的中国西部鞋都已经有156 0190 2607多家企业和商户入驻,承接转移——中国制革示范地阜新也在加快建设力度,积*吸纳制革企业入驻,四川、江西等地也都承载了大量转移企业。
当然,皮革行业是会产生污染的产业,特别是制革业对环境影响较大。在产业转移升级发展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如何避免走先污染后发展的是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在承接沿海地区皮革企业时要形成整体转移,企业扎堆才有效益,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转移形成规模效益。
自主产权、自主创新才有活路
调整产业结构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皮革制品不论是鞋、皮衣还是箱包等都是流行的产品。它的消费群多为年轻人,其消费群的总体特征是追求挑战、个性独特、消费超前、推崇时尚。创新是时尚之源,创新才能带来飞跃。一个企业只有依靠自主创新,不断充当时尚的创造者,才能**时尚,创造市场。
提到产业转型升级,人们往往会想到高科技企业。
而沿海地区皮革企业的产业升级并非只有转型做高新技术一条路可走。有专家就指出这些企业可以从过去的低端制造业上升到拥有自主品牌、营销渠道的高端层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就要求那些以代工为主的企业设立营销和品牌建设等部门,同时应积*的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改变以订单为主的生存状况。
可以说,有自主品牌、营销渠道的企业无论是面对金融危机还是民工荒都能从容应对,甚至逆势发展。百丽、康奈、安踏等品牌企业长期以来重视品牌建设,建有庞大的营销网络,生产经营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而这应该是更多转型升级中的皮革企业学习超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