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东莞,一条条写着招工的红色标语,在厂房外迎风飘扬。
“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很多港商都已经转型,把业务外包出去或者把工厂往内陆迁移。”中华总商会珠三角委员会主席曾智雄告诉本报记者。
“新三座大山”
事实上,东莞制鞋企业老板们还把人工、原料和人民币升值称为“新三座大山”。“现在一些价格太低的单,我们都不接了。”一位东莞鞋企老板对本报记者说。
不仅是制鞋业,服装业也同样陷进了有单不敢接的怪圈中。
“环球经济在逐步恢复中,虽然欧美日的经济不太好,但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还不错。”在张燕生看来,在目前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得更加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慢慢实现转型升级。
“一般来讲,企业的竞争力大概有三个阶段,**个阶段属于要素驱动的竞争力,其次是规模驱动,*后才是创新驱动。”张燕生认为,目前出口企业正开始从低成本的要素竞争优势向规模的成套设备竞争优势过渡。
如何突围
根据全球价值链分工及中国制造企业情况对比发现,在技术、营销和生产三个方面来看,外资企业的强势之处集中在产品的高技术和成熟的营销手段,这块在中国制造业尤其欠缺。
“中国中小生产厂家主要是应国内外对廉价生活用品、服装、鞋类等的需求而产生,因此并不注重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这样的先天不足使我国的生产行业没有自主研发和自有品牌,其产品和服务必然趋向于均质化,在价格战中利润被*小化。”胡伟权说,正在启动一项帮助国内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往海外的计划M2C,如果该计划顺利实施,有望将制造商的毛利率提升到25%。GMC优质中国制造商联盟希望把那些品质高、附加值高、利润高的企业提前送出去。
“中国大部分企业只致力于加工制造环节,徘徊于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末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柳冠中认为,一家企业先进与否,不是看它属于什么行业,而是看它的主要经营活动处于价值链中的哪个环节。“所以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关键,应该是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机制转变的两头延伸。”
“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都有竞争力需要有一个标签,与那些更小实力稍弱的出口商区别开来。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摆脱以往低端形象。”广东龙的集团副总裁古延民说。
张燕生认为,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下,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将有所改变。“内需市场一旦扩大,对于企业来说,产品会更加多样化,内需也有低中高端之分,这个时候企业也会形成低中高端不同类别的企业,比仅仅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世界市场的低端有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