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鞋、箱包、服装……掰起指头数数,我国至少有数十种轻工类产品总量和出口量双双位居世界**,以鞋为例,去年我国出口鞋80多亿双,相当于为世界上每个人生产了一双多鞋。
在这些产业背后,则是规模庞大、遍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诚如多年以来,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完整的鞋服产业链链条等多重生产要素,这些鞋服企业长期赢得稳定的大额国际订单,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但这种鞋服产业模式正在遭受金融危机造成的急剧变化的国际市场冲击,而这一冲击的特征就是国际订单急剧变小、变急、变短。
特别是受到汇率波动等影响,国际订单还越来越短。一企业负责人说,以前客户可以从2月到7月一直下单,“现在考虑到人民币不断升值,下的单*多只有一两个月,以往那种年初做到年中的订单基本都消失不见了。”,中国生产企业也倾向接短单,“否则利润在生产期间会因为原材料涨价、汇率变动被摊薄甚至‘吃掉’。”
受市场波动影响,国际订单还越来越急。出口企业普遍反应,今年以来,欧债危机、美债危机呈现出暴发性特点,很多国家市场状态不稳定,导致发达国家客户下订单要“赶时效”,“有时候恨不能今天下单给你明天就给他出货,赶紧销售赶紧回笼资金,这就让订单越变越‘急’。”
在“短小急”订单的背后,是我国低端制造业“出口量在增长,但是利润率越来越低”的客观现实。而事实上,也因为一些企业觉得越来越辛苦,不愿意再做。订单状态表明中国鞋服业虽然在国际上还有**优势,但目前处于‘守势’,尤其是低端产品的市场在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