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巨大资源优势的内蒙古,皮业加工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做大做强皮革皮毛加工产业,增加皮张的附加值,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无疑是内蒙古经济建设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内蒙古是全国畜产大区,每年出产羊皮5000多万张、牛皮300多万张。但遗憾的是,农牧民家中的羊皮、牛皮大部分以低廉的价格作为生产原料进入到了区外的皮革加工企业。
弱势地位的隐痛
其实,内蒙古的皮革皮毛产品一度是全国的名品。在上世纪90年代,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皮件厂生产的“熊猫牌”皮革服装曾是全国的知名品牌。而察右后旗土牧尔台则有全区*大的皮毛交易市场,生意十分繁荣。
然而,在全国皮革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乌兰察布市的皮革皮毛产业一度曾出现了急剧下滑。为改变现状,近年来,内蒙自治区政府对皮革皮毛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在集宁区新建了皮件加工园区,土牧尔台新建了皮毛绒肉加工园区,化德县重点扶持羊驼绒絮片服装业,各项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优势开始逐步显现。
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局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刘永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乌兰察布市现有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皮毛绒加工企业近40家,年销售收入26亿元,乌兰察布市皮毛绒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地域品牌的支撑,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市场占有份额较小,优势资源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优势产品、优势产业。
内蒙古虽然皮张产量大,但由于设备技术落后,皮革深加工处于空档,产品皮原料主要依靠外地购进,这使企业的生产加大了成本。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乐奇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皮毛商零散收购后贩运到河北刘氏、辛集、海宁、温州、甘肃、河南等地,大部分利润流失到了外地商贩的销售环节当中。[next]
刘永明处长说,内蒙古在皮张交易市场、生产加工、配套服务等方面还很不健全,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四大软肋制约发展
为何内蒙古的皮张绝大多数以原料流入了区外企业,而没有发展起自己的皮革皮毛加工产业呢?乐奇副院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多年来内蒙古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相对专业的交易市场,皮张只是作为售牛羊农牧民的副产品,由皮贩子在加工企业门口和屠宰点零散收购。皮张集中不到一起,吸引不了直接用户,因此造成需求不稳定,价格也提不高,满足不了批量加工的需要,加工企业难以落脚。
正因价格提不高,农牧民不愿为预防牛羊皮肤病投入更多的医药成本,所以出产皮张的质量较低,与中原地区的牛皮、进口牛皮相比皮革质量较差,加工企业不愿采用,这些皮张大多只能加工中低档产品。此外,皮革皮毛加工产业的投入成本很高,技术要求也很高。
建设一个日处理1000张牛皮的中型制革企业,进口设备投资需2000万元,其它附属设施和防水处理投资也需要2000万元,由于相对周期较长,回收较慢。对投资企业吸引力不强。内蒙古相关人才缺乏,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以致产业发展缓慢。
“龙头”带动产业是出路
世界真皮制品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牛、羊皮原料供不应求。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如何尽快发展自治区皮革皮毛加工产业,让内蒙古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现实给内蒙古提出的紧迫任务。
乐奇副院长认为,各盟市虽然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但对于皮革皮毛加工这样一个成本投入高、回收较慢的产业来说,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建立一个相对专业的皮革皮毛交易市场,是一个培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next]
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内蒙古西部和东部距离皮革皮毛市场和可供原料的区域半径,建设适当规模的企业,不能盲目贪大,以免造成加工资源的浪费;对于农牧民养殖,也应多加引导,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引导农牧民改良牛羊品种、做好预防牛羊皮肤病及针茅草对皮张质量的危害,进一步改善皮张质量,提升皮张的竞争力。
此外,应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制定更优惠的条件并切实落实,必要时可以采取政府参股的办法来引导投资,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另外要创新贷款担保机制,积*探索财政担保、企业联保、信誉贷款、建立贷款风险基金等新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的自我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吸引扶持企业参与投资。从多方面着力,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争取引进一些区外龙头企业,以成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动内蒙古皮革皮毛产业尽快发展。
制革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这污染问题。乐奇副院长建议说,引进企业时,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加强监管,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企业起步时,政府在环境设施建设上应给予一定的支持,或者由政府建设污水处理等配套环保设施,以吸引企业投资,保证皮革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