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的步骤、指标和技术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及省级行政区域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其他自然地理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D 2013-12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规范 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GDPJ 06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
GDPJ 11 地理国情普查外业调查技术规定
TD/T 1055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遥感影像解译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指根据生态系统解译标志,从遥感影像上定性、定量地提取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分布、结构等有关信息的过程。
3.2
生态系统类型 type of ecosystem
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类生态系统,本标准中主要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镇、荒漠和其他生态系统类型。
3.3
解译标志 interpretation mark
指能够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及布局等。
3.4
人机交互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指将计算机自动分类和识别与目视解译相结合,即在遥感影像分类信息提取过程中,一 方面发挥解译人员的经验,同时又能发挥计算机处理图像信息优势的一种遥感影像解译方法。
3.5
野外核查 field verification
指根据抽样点位,利用定位和拍摄仪器等对定位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判断每个抽样点遥感解译生态系统类型与实际生态系统类型是否一致,并拍摄、记录每个抽样点位具体核查内容的过程。
4 总则
4.1 原则
本标准规定的内容遵循规范性、可操作性、性和经济与技术可行性的原则。
4.2 内容
本标准制定了遥感解译的步骤和解译方法,并制定了野外核查的指标体系、核查步骤和技术方法,结合高空间分辨率影像对解译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和修正,获取生态系统类型解译结果。
5 总体技术流程
本标准制定了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的相关技术流程,具体如下。
图 1 生态系统类型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总体技术流程
6 遥感解译
6.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6.1.1 数据收集
遥感数据:收集获取待解译区域的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地面调查数据:获取野外调查样本和地面采集数据等。
其他辅助数据:收集区域内自然地理、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其他辅助信息和相关资料。
6.1.2 数据预处理
通过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波段合成、辐射校正、几何精校正、图像配准、图像增强、拼接与裁剪等一系列处理,形成适用于开展解译的影像数据,遥感数据精度具体依据TD/T 1055的相关要求执行,预处理方法具体依据DD 2013-12的相关要求执行。
6.2 建立分类体系
根据解译完整性的要求和所描绘复杂地物要素的数量、要素状态的描述深度、细节等特性建立分类体系,本标准主要采用全国二级分类系统,共分为一级类8个,二级类24个,具体指标体系见附录表A.1。
6.3 建立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是能够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等,主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布局等,解译标志建立依据GDPJ 06的相关要求执行,形成解译目标特征表,具体见附录表B.1。
6.4 人机交互解译
6.4.1 信息源制备
根据先验知识,对图像上各种物体特征进行综合、选取、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然后依据分类体系对地物类别进行调整。
对图像上的各种关系进行描述,包括图像上的点、线、面关系;各种类型地物波谱曲线在不同坐标系中的分布关系;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水系、地形、地表覆盖物之间的关系;各类地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联系等。
从系统的地学观点方面为图像上的属性、类别和关系作解释并做综合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以及有价值的结论。
6.4.2 图像解译系统
利用遥感影像处理的相关软件系统。
6.4.3 交互环境
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环境。
6.4.4 交互方式
采用由底向上控制和由顶向下控制两种交互方法相结合的解译方法。
6.4.5 人机交互解译
结合目视解译与处理过程,改进自动分类体系。
融合多源参考数据,如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信息,构成一组新的空间信息、一种新的合成图像。
利用参考数据和自动化分类体系,进行遥感影像自动化解译。
7 野外核查
7.1 野外核查步骤
7.1.1 确定核查区域
根据核查目标、区域气候条件、自然地理、地貌等基础地理特征确定核查区域。
7.1.2 选择抽样方法
根据生态系统结构、景观格局特征、核查区域地理复杂程度等选择抽样方法。服务于生态系统类型地面核查的抽样方法主要有三种: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其中, 简单随机抽样适用于总体个数较少的区域;系统抽样适用于总体个数较多的区域(如大片均匀地类区);分层抽样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区域(如地形复杂区或交错带等)。
7.1.3 抽样点位空间设计
根据样本空间总量、空间代表性以及历史调查数据情况,规划抽样点空间分布,满足抽样样本总量设计需求。
7.1.4 确定核查时间和路线
根据遥感影像时相等确定核查时间。根据道路、水系、人口聚集度、解译标志和任务要求等确定地面核查的具体路线,具体依据GDPJ 11相关要求执行。
7.1.5 图斑边界核查
根据地面核查结果,结合图斑边界信息,对图斑边界准确性进行核查,形成生态系统类型野外详细核查表,见附录表C.1。
7.2 野外核查指标体系
生态系统遥感解译野外核查指标体系见表1,生态系统类型野外核查指标包括:定位信息、自然地理因素和生态系统类型。
表 1 生态系统类型野外核查和参数验证指标体系
核查内容 | 核查指标 | 指标定义 |
生态系统野外核查 | 定位信息 | 野外核查点的经度、纬度和高程等,用定位工具获得 |
自然地理因素 | 影响生态系统生长发育的自然地理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源等因素 | |
生态系统类型 | 主要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镇、荒漠和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包括一、二级各生态系统类型,具体见附录表 A.1 |
7.3 野外核查技术方法
7.3.1 定位信息
利用GPS等定位工具或其他辅助信息,获取样点的经纬度坐标和高程等信息并记录。
7.3.2 自然地理因素
利用观察法对样点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源等自然地理特征进行调查并记录。
7.3.3 生态系统类型野外核查
更多标准征求意见稿内容点击以下链接获取标准意见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