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溶液在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

百检网 2022-11-21

次氯酸钠,化学式NaClO,是钠的次氯酸盐,一般工业用作漂白剂。在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中,次氯酸钠作为一种常见的次氯酸盐[1],主要用于定量分析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纺织品混合物。

在试验时发现,次氯酸钠溶液在低温(20°C)低浓度(1.0mol/L)条件下溶解某些蛋白质纤维的同时,也对某些纤维素纤维(棉、莫代尔纤维等)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但在高温(99.9°C)高浓度(>=1.5mol/L)时能很好地溶解纤维素纤维,剩余某些合纤。本文依据这个特性探讨次氯酸钠溶液定量分析的新应用。

2氨纶与纤维素纤维织物的定量分析

在纺织品定量分析中,氨纶织物的定量分析稍显复杂。**,氨纶可与多种纤维混纺形成织物,在检测中,*为棘手的是氨纶与棉、麻等纤维素纤维的混纺织物,一般推荐采用的是拆纱法,即手工分解法。但是当需要大批量检测时,拆纱法显得耗费人力。化学溶解方法中,这类织物一般用的是毒性比较大的有机溶剂二甲基甲酰胺[2]或者二甲基乙酰胺[3],但弱点是溶掉的氨纶比例较小,剩余纤维素纤维比例较大。一般在试验中,而*佳的试验方案是剩余比例较小的成分,因此浓度大于等于1.5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4]就是选择之一。

2.1氨纶d值测试

试验范围:氨纶与纤维素纤维(棉、麻、莫代尔纤维、莱赛尔纤维等);

试剂:1.5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

温度:沸水浴(99.9°C);

时间:30min。

试验步骤根据GB/T2910.1—2009[5]进行,得到表1的相关数据。根据表1可以知道,氨纶在煮沸的1.5mol/L次氯酸钠溶液中的d值为1.00。

2.2准确度

一般,拆纱法得到氨纶的含量的数值比较准确,将拆纱的数值与次氯酸钠法进行比较,得到表2的数据。由表2可知,次氯酸钠法与手工分解法**误差远小于±1%。

表2次氯酸钠法与手工分解法氨纶结果比较

2.3精密度

表3氨纶与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精密度试验表

由表3可知,对于同一混纺产品,经过10次溶解试验,在置信度为95%时,求得氨纶与棉/麻,粘纤,棉/莫代尔的置信界限分别为:±0.95%,±0.83%,±0.72%,符合GB/T2910.1—2009的要求。

3棉与腈纶织物的定量分析

棉与腈纶的混纺织物一般选用的GB/T2910.12—2009的方案,选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腈纶,剩余棉。

本文用次氯酸钠溶液溶掉棉剩余腈纶进行试验,结果也符合要求,且更为环保。

3.1腈纶的d值测试

试验范围:棉与腈纶纤维;

试剂:1.5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

温度:99.9°C;

时间:30min;

试验步骤根据GB/T2910.1—2009进行,得到表4。由表4可知,腈纶的d值等于1.02。

表4腈纶的d值测试表

3.2准确度测试

对比二甲基甲酰胺法与次氯酸钠法,得到表5。由表5可知,次氯酸钠法与二甲基甲酰胺法**误差远小于±1%。

表5次氯酸钠法与二甲基甲酰胺法结果比较

3.3精密度测试

由表6可知,对于同一混纺产品,经过10次溶解试验,在置信度为95%时,得到腈纶的置信界限为±0.51%,小于GB/T2910.1—2009所要求的±1%。

表6棉与腈纶混纺产品精密度试验表

4该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均较好,且相对有机溶剂,显得格外绿色、环保。但问题是试验范围过于狭隘,只适用于纤维素纤维与氨纶或者腈纶混纺的织物,对于由于尼龙与聚酯纤维在煮沸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损伤严重,因此不适用于含有尼龙或者聚酯纤维的织物。

5结论

化学定量分析旨在寻找一种*佳的溶剂能分离混合物,方便、快速、有效且绿色环保,在纺织品检测中还需要对剩余纤维的损伤*小甚至没有。本文所提供的方案虽然在多组分的织物检测时不太适用,但对于单纯的二组分织物,实用性和实用性良好,其准确度与精密度均较高。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
相关商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