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山大学教授、国家 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在广西南宁召开的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高峰论坛上说,生猪产能在2014年达历史*高,2015年、2016年 猪肉产量和生猪出栏量连续下降,2017年、2018年猪肉产量和生猪出栏量有所回升。由于外部需求、内部驱动以及 非洲猪瘟 疫情的影响,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势不可逆。
“非洲猪瘟的出现,让产业缺陷凸显。”陈瑶生说,一是规模化养殖水平仍然较低,小散养户养殖技术亟待提高;二是标准化水平不高,饲养管理相对落后;三是生猪屠宰产能与养殖产能区域不配套,跨区域调运活猪数量庞大;四是冷链运输能力与屠宰产能不配套,冷链物流产业有待完善;五是部分区域执行国家政策不规范,“层层加码”现象突出;六是由“调猪”变为“调肉”是大势所趋,需有长期规划;七是基层防疫和兽医力量薄弱,急需加强。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生猪产业需要加速转型,包括生猪产销模式对接、冷链物流发展、分区疫病防控、生猪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等。陈瑶生以冷链物流转型为例,解释了转型对生猪的影响。生猪经过长途运输,受到饥渴、空间拥挤、风吹日晒雨淋恶劣环境等因素影响,造成体内抗体水平下降,抗病力减弱,同时产生很大的应激,从而对肉质口感、营养成分产生较大的影响,到达目的地后生猪会*度疲惫不堪、精神状态不好、食欲不振,需要有恢复期来调整。而采用冷链运输后,可以减少运输途中对生猪造成致残致死的损失,减少生猪体重损耗,明显提高酮体品质。
陈瑶生认为,长远来看,疫情对产业的影响包括:散户加快退出,规模企业扩张速度放缓,南猪北养格局受影响;养殖和屠宰产能布局将更加协调;点对点调运规模继续扩大,变“调猪”为“调肉”;养殖、屠宰、加工环节将更加规范等。“猪肉(白条冷链运输市场供给不足,发展空间比较大,以后将发展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上市的模式。”
陈瑶生还表示,疫情之后,适度的规模加高度的企业化、组织化将是未来生猪产业的发展趋势,生猪产业相关企业和养殖场要积*应对,要整合政产学研资源,适时更新技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以及AI的优势,同时建设生猪种业区域性繁育体系,促进生猪养殖向肉食品供应商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