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危害人畜健康 2019年流行风险高
赤霉病是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近年来,在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麦区和东北春麦也多次发生大流行,造成很大损失。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菌的低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根据农业农村部通报,2019年我国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将重于常年,特别是小麦赤霉病在黄淮南部偏重流行风险高,将对我省夏粮生产构成直接威胁。
通知要求,各地要把小麦赤霉病预防作为统防统治工作的重点,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技术规范开展统防统治工作,赤霉病统防统治要实现全覆盖,防治效果达80%以上。
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保障小麦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所需资金。中央财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资金、植保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要全部用于小麦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不得挤占挪用。同时,要整合其他涉农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植保社会化服务、实行统防统治服务补贴等方式,全面推进小麦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
各地要强化小麦重大病虫害尤其是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全面掌握苗情、墒情、菌情,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会商研判病害发生趋势,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关键防治田块和*佳防控时间,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抓住扬花期及时用药 做到“四个坚持”
小麦赤霉病如何防控?
记者从农村农业部获悉,在科学肥水管理、清沟理墒等农业防控措施基础上,抓住关键时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预防是控制当季小麦赤霉病发生、降低毒素污染的重要措施。
为了提高预防控制效果,要努力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适期用药。
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佳时期。
长江流域、江淮、黄淮南部等常发区,全面落实“见花打药”药剂预防措施,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应在**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进行第二次防治。
黄淮北部、华北等偶发区,一旦遇适宜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应抓住小麦扬花期,及时用药预防。
坚持合理选药。
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
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局部等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必须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
剂型上尽可能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同时,注意轮换用药,第二次防治应选用与**次防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三坚持科学施药。
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
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无人机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
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
机动弥雾机喷雾,出液量应控制在2/3以内;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添加沉降剂。
(四坚持一喷多效。
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推行药肥混用、促进保粒增重。
此外,小麦成熟期要及时收获、晾晒烘干,避免麦粒受水分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致使病菌再次繁殖、产生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