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奶商指数报告发布现场
据悉,本项 调查于2018年初启动,由零点有数调查承办。通过行业研究、专家研讨等形式确定了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覆盖全国20个城市,共回收有效样本4136个。报告中**提出了奶商(MilkQuotient的概念,用来评价中国人正确认识和食用乳制品的能力,反映国民健康素养水平。
意识高、知识少、行为差,中国人奶商仅为60.6分
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人奶商指数得分仅为60.6分,勉强合格,指标总体水平不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意识水平高,知识和行为水平低”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决定奶商的三个维度中,喝奶意识得分超过了80分(82.5分,达到了良好水平,但喝奶知识(53.4分和喝奶行为得分(48.6分双双不及格,成为奶商指数的“软肋”。“虽然,中国老百姓在健康意识中对喝奶有所认识,但问题也很明显,一方面,公众不知道如何正确食用乳制品, 更重要的是,还没能形成生活习惯。只有加强科普教育,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吴秋林在本次发布会上表示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的任务还很艰巨。
量不足、种类少、奶龄短,是中国人喝奶的核心问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建议中显示,正常成年人每人每天应摄入300克牛奶或相当量的乳制品,但很多人对这个数字并不熟悉。本次调查显示,仅有43.1%的公众知道每天的喝奶量要达到300g及以上,真正能够达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只有22.5%;根据调查显示的比例推算,甚至有超过5000万人从来不喝牛奶,喝不习惯、不喜欢牛奶的口感和味道是与牛奶“绝缘”的主要原因。同时,老百姓食用的乳品结构明显单一,能把乳制品认全的不足1/4;且大多数人只喝牛奶或酸奶,经常食用其他乳制品的人不足20%。中国人普遍认为婴幼儿和老人才需要喝奶补充相关营养,仅有四成中国人认为一生都要喝奶,“奶龄”很短,“奶龄比”低至7%(喝奶年数与年龄比值 。
对乳制品的营养和种类认知缺乏,是公众食用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长期喝奶习惯差,是导致骨质疏松的罪魁祸首,并增加慢性病罹患风险。”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陈伟解读“奶商低”的疾病风险时还表示:“应该让公众全面认识喝奶的益处,从而激发喝奶行为。事实上,乳制品除补钙之外,还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控制体重、帮助长高等方面益处明显。”
针对儿童成长发育中对乳制品的需求,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潘慧建议:“儿童身高发育所需的营养素集中于动物性食物,包括肉、蛋、鱼及作用重要的乳制品,均衡营养,这些能让孩子充分发挥生长潜能,并*终改善成年后的身高,这其中妈妈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强化对妈妈人群的教育,培养她们正确的意识与习惯。”
国际先进经验显示,鼓励多元摄入乳制品,也是保证日常喝奶量的有效方法。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在接受采访时说:“乳制品是获取全面营养的高效途径,是国民健康‘膳食餐盘’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乳制品食物如牛奶、酸奶、奶粉,不仅可以喝进去也可以配合在其他食品里吃进去。公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身体状况搭配选择。”对此,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宋昆冈则表示认同,中国市场普遍存在的消费升级对乳制品行业提出更深层要求,面对国人潜在的产品多元化需求,我们市场上近年上市的诸如零乳糖等差异化产品就是有益的尝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丰富产品种类,鼓励并支持乳制品企业研发更多元产品,让更多消费者获益。
从自己做起,坚持科学膳食“四个一”法则
“要想身体好,坚持每天1个鸡蛋、1斤牛奶、1小把坚果、1副扑克牌大小的豆腐”,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身体力行、提出的健康理念中,他一直在给大家推荐膳食营养“四个一”法则,倡导国人要提高健康素养,应从自身做起,包括每天喝“1斤牛奶”的实际行动。
提高中国人奶商也是提高健康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秘书长王文京表示,加强科普教育才能提升我国国民健康素养,而奶商指数则是教育成果与素养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他呼吁社会各界联手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让国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2030”带来的获益。
另据了解,作为世界前十大乳企之一,荷兰皇家菲仕兰一直在通过多元的健康素养教育活动推动国民营养膳食结构的提升。中国**副总裁杨国超在发布会上表示,荷兰皇家菲仕兰将继续加大开发和引入符合中国老百姓需求的产品,丰富中国家庭餐桌上的乳制品;同时携手行业权威机构和合作伙伴,传递国际先进经验,切实开展乳品科普教育,为中国人的健康体质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