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5月份有望止跌,6月份开始可能有效回升,但三季度回升属于季节性回升,回升空间不大
“白条猪月度加权平均批发价自3月份降到近5年同期*低点以后,4月份猪肉价仍然处于近5年同期的*低点。目前猪肉 价格已经低于 生猪供应严重过剩的2014年同期。”5月8日,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农业农村部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定点监测数据显示,自今年1月份第3周起,全国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至5月份第1周,全国生猪价格已由15.37元/公斤跌至10.59元/公斤,3个月累计跌幅达31.1%。猪肉集贸市场价格春节后才开始下跌,且跌幅相对较小,累计跌21.8%。其中,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和主销区北京猪价*低,跌至9.7元/公斤。天津、山西、安徽、广西、重庆和甘肃等省份猪价接近10元/公斤,黑龙江猪价处于全国*低水平。
“生猪价格连续快速下跌后进入底部震荡阶段,大部分地区猪价跌破或者接近10元/公斤。当前,猪粮比价已经连续6周低于5.5∶1,大部分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已经亏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说。
朱增勇认为猪价持续低迷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生猪供给较充裕。东北地区2016年陆续开始的产能扩张,到2017年下半年加速释放。由于养殖户去年4季度补栏和产能扩增,今年生猪供给仍较充裕。此外,由于春节后猪价持续快速下跌,养殖户陆续淘汰母猪也增加了市场供给量。1月份至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累计5954.60万头,同比增长17.5%。其中,仅3月份屠宰量就高达1917万头,环比增长9.6%,同比增长11.5%。
二是主产区大量外调生猪。东北地区猪价处于全国*低水平,本地不能消化的生猪大量外调,冲击了主销区猪价。黑龙江某屠宰厂2018年3月份和4月份屠宰量同比均增加60%左右,4月份屠宰量环比增加10%以上,当地库容比已经达到60%以上,本地无论是消费还是库存潜力有限,生猪大量外调至北京等地。主产区生猪大量外调压制了主销区猪价,南北价格差由春节前每公斤2元左右缩减至1元左右。
三是价格差缩小,南北调运受限,屠宰企业多以稳价收购为主。在供应方面,养殖端出栏节奏将会放缓,外调量也将会趋降,但猪肉产品需求一般,屠宰厂降价也难以提升消费,整体供需相互制衡,使猪价在底部震荡调整。
“4月份白条猪加权平均批发价比3月份下降1.59%,比去年同期下降32.13%。月环比降幅较小,说明肉价已近底部,降无可降,但是仍然出现小幅下降。”刘通说。
从新发地市场销售的白条猪单重来看,整个4月份,体型偏大的白条猪仍然比比皆是。单重超过100斤/片(扇的白条猪超过上市总量的50%。这说明,原本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之前就应该出栏的生猪,因养殖者惜售推迟了出栏时间。生猪出栏时间推迟,实际上是生猪供应过剩所致。在这些体型偏大的生猪被市场消化之前,猪价难以有实质性上涨。
5月4日,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平均价为12.00元/公斤,比一周前的4月27日下降2.44%。此前,一些乐观人士曾经推测,体型偏大的生猪在今年4月份能够出清,猪价在“五一”前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上涨。“生猪产能已经过剩,2018年猪肉价格走势*有可能会重蹈2014年的覆辙。”刘通说。
对于后市,朱增勇表示:一方面国内供给将会季节性下降,猪肉进口由于国内外价差显著下降也将明显回落,有利于减少猪肉供给;二是气温回升后外出旅游人数将增加,有利于增加猪肉消费;三是屠宰加工企业在3月份和4月份陆续库存大量低价猪肉,后期有提高猪肉价格赚取价格差的动力。因此,猪价5月份有望止跌,6月份开始可能有效回升,但三季度回升属于季节性回升,回升空间不大,高点将在每公斤14元以下。
“生猪供应仍较充足,节日消费提振有限。虽然跌幅已经明显趋缓,但生猪价格仍未有止跌迹象,供需进入僵持阶段。”朱增勇说。
业界专家建议养殖户顺时出栏,以规避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