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
实施散装食品信息追溯的三个关键要素为商品赋码、 软件系统与执行力。其中,商品赋码是指为每个商品或每批次商品分配**的身份码,即追溯标识(追溯标识是商品信息追溯**识别码的载体,其表现形式就是追溯 标签。可以说,追溯标签是实施食品信息追溯的必备条件之一。
赋码标签应随时可见
常见的信息追溯标识包括射频识别标签、条码、数字码等,赋码方式一般为前置赋码(如贴标和在线赋码(如喷码。就散装食品而言,如何赋码是首要难题。由于一些散装食品没有包装,无法张贴标签及追溯信息,因此就无法对商品进行贴标和喷码。
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出厂时有包装的散装食品,可以将追溯标签赋予包装上;如果销售商拆零销售,可将追溯标签赋予其自制标签上,便于消费者、监管员通过扫码方式掌握食品相关信息。对于出厂时裸装的食品,可以采用卡片赋码的形式,卡片既可以是合格证,又可以是食品随附标签等。生产厂家将追溯标签附在卡片上,卡片随货流动,货物分散、卡片增加,至少保证每个销售点位、每批次散装食品均有卡片随附,且卡片必须在销售场所明示,便于消费者和监管人员扫码辨认。
追溯系统须高度统一
因各地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同,或者使用的追溯系统不同,会出现追溯链中断的情况,给散装食品跨区域的全程追溯带来挑战。散装食品全程追溯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产商、批发商、销售商每个环节均处在追溯链条中,均有完善散装食品流动信息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各个环节的生产商、批发商、销售商会出现在不同的地区,如果其中一个链条接不上,信息追溯就将成为空谈。
因此,要建立完整的散装食品追溯体系,就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设计、部署和实施,不能“你干你的、我干我的”,*终出现系统不配套、方法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导致食品流通链中断,无法真正实现散装食品全过程、全要素追溯。
先行试点可逐步推进
散装食品生产商、销售商规模大小不一、素质参差不齐,给全程追溯的落实造成很大困难。从目前情况看,散装食品生产厂家与预包装食品生产厂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多散装食品的生产都是在小作坊,企业投资、人员素质均不能达到信息化追溯的要求。在散装食品批发商和销售商层面,还有一些文化程度较低、完善食品流通信息困难的商家,这些问题都给全程追溯的落实和执行带来挑战。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规范的生产厂家、加工小作坊、大型超市中进行信息追溯试点,先规范一批、试点一批,再慢慢向全领域、全要素拓展,*终实现散装食品的全程追溯。
打好落地实施“持久战”
建立散装食品全程追溯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使追溯体系发挥作用,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自律、群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方作用,才能真正让追溯体系在标准统一、制度完善、落实有力、各方参与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要把握好体系建设标准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地均在开展食品追溯体系建设,种类涉及预包装食品、农产品、散装白酒、茶叶等,并下发了各类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然而,这些食品全程追溯机制标准不一、进度不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食品追溯体系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散装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要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设计,通过统一的信息采集指标、传输格式、编码规则、追溯规程等技术标准,实现追溯体系的兼容和整合。只有建设标准统一,追溯系统才能方便使用,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其次,要把握好运行制度的问题。制度是食品追溯体系运行的保障。在国家层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制生产企业、批发商、销售商参与到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中来;在部门层面,要完善监督检查制度,不定期检查生产企业、批发商、销售商完善散装食品追溯信息情况,对于食品追溯体系不能有效运行,特别是出现信息虚假或信息损毁、灭失、无法溯源的,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在企业层面,要建立完善的散装食品全程追溯制度规范,指定专人负责追溯制度的落实。
第三,要把握好可操作性的问题。针对当前散装食品生产销售领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散装食品全程追溯系统的建立一定要简单、易操作。笔者认为,散装食品的追溯系统应采用生产者、销售者、监管者、消费者都普遍接受的技术,能够整合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监督检验、上市销售等多个关系食品安全的节点,真正将散装食品生产、流通、销售整合成一个闭合的链条,做到生产者扫一扫码可以跟踪物流;销售者扫一扫码可以添加食品流动节点信息;消费者扫一扫码可以了解所购食品的各个安全环节信息要素。通过这种简单、快捷的扫码方式,真正实现散装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全程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