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 奶制品、 糕点、 果脯、 乳品、 饮料等 食品仍处在销售旺季,在一些地摊上,不时有 过期食品被当街销售。记者日前在市内一家早市上,见到一名低价倾销过期食品的商贩,地上摆放了20多个盒子,里面有 花生油、 维生素C果粉饮料、 矿泉水等数百件食品,凌乱地放在一起, 价格比超市便宜60%以上,不少人蹲在摊前挑挑拣拣。
记者随后调查了解,本市出台了临近保质期食品专柜管理办法等,大型超市管理得比较严格,但食品产业链条太长,有一部分中间商为了牟利,不按规定处理过期食品。法律人士提醒消费者,买到过期食品可以依法获得十倍赔偿,消费者不可贪便宜在流动商贩处购买过期食品。从净化市场的角度看,消费者应该拒绝购买并积*举报过期食品问题,不给商贩生存空间。
过期饼干卖了800箱
2月27日周六,8时许,一个骑着三轮车的50岁开外的男人,在快速路旁的一个马路集市售卖这款“江中猴姑”饼干。一名女士提出疑问:“这饼干超市卖价快100元啊,你这只要7元钱?我不会听错吧?”她拿起一包饼干细细端详,发现了异样,包装盒的底部有一半竟然被剪掉,而这块区域应该是标识标注的核心部分,也就是除了配料表、生产厂家、营养成分表等信息以外,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的核心区。外包装残缺着摆出来卖,肯定有点问题。这名女士嘀咕了几句,转头欲离开。
眼看着生意要黄,那商贩坐不住了,撕开一包饼干让大家尝:“这味道**正宗,和超市里卖的一样。”这时,围观者中有人喊道:“小包装上的保质日期为嘛截止到2016年1月18日?”这名商贩马上说:“才过期一个多月,过期和变质是两个概念,过期了不等于变质了,味道还好着呢。”听他这样说,人们还是有疑虑。
在商贩的不断叫卖声中,终于有人开始掏钱了。记者看到,除了猴头菇饼干,摆放在盒子里的朱古力饼干、黑芝麻糊也开始有人买了。生意开张了,商贩继续叫卖:“便宜了,你买着**合适,过期了没有变质。”
商贩指着地上的两大箱饼干对记者说:“我不瞒你,这饼干的华北地区总代理商我都认识,这都是从超市下架周转到我这儿的,我卖这饼干有段时间了,就*近一段时间,我已卖了800多箱,每箱里面有12小包(720克,你算算我卖出去多少,买的人可多了。”
在这个马路集市上,记者观察了解,有多家销售牛奶的奶站,短短500米的街区内,有多达4家奶站,每家奶站的货物都很齐全,码放到马路上,大部分都在促销。超市里销售40元一箱的牛奶,在这里仅需18元左右。这些奶站售卖的牛奶大部分距离保质截止日期很近。一款德国产的牛奶,促销牌显示从60元降到24元,可谓四折销售,其保质期18个月,但现在距离保质截止日期已不足三个月,处于销售的末期。有消费者反映,在马路集市的奶站购买的牛奶,虽然很便宜,但很容易出现过期变质问题,消费者魏女士介绍,春节期间,从奶站购买了两箱牛奶,结果饮用10天左右,发现剩下的20多小袋都过期了,回头找奶站理论,卖家自己承认这些牛奶都临近保质截止日期,需要买回家加快饮用,“出现这种过期问题,很正常”。
良心商家拒绝问题食品
天津市质量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天津市加工食品质量指数报告显示,2014年全年加工食品投诉率比2013年上升了0.52%。2014年加工食品投诉举报总数为363件,其中投诉数量较多的加工食品种类有乳制品(64件、饮料(48件、糕点(35件等,与2013年相比波动不大。投诉反映问题主要是乳制品、糕点的过期、变质问题。
近年来,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 食品安全法中对过期食品赔偿和罚款额度的提高,使得违法成本上升,大型企业和主流销售渠道的过期食品问题已基本绝迹,但投诉较多的是小微企业、马路集市和农村集市。
上周,记者在河西区一家大型超市采访,理货部经理胡娟带着记者在食品专区巡视,据她介绍:“面包保质期一般是15天以内,这些商品得盯紧了,稍不留神就过期了;酸奶保质期在21天左右,也得盯着。袋装纯牛奶保质期在60天左右,盒装儿童牛奶保质期在6个月左右,辣味火腿肠保质期在3个月左右,这些商品也得看好。预包装饼干、糕点保质期一般在2年左右,零食的保质期一般在18个月左右,保质期在2年以上的食品当前比较少。”
“现在超市管理得比较严,因为一旦销售出去过期食品,被发现和举报,都得赔十倍,有的消费者故意买很多,超市得赔更多。现在为了避免损失,超市里通过信息系统和人工辨别等方式,尽可能迅速处理临近保质期产品,把它们退给上游的代理商或者厂家。”胡经理说。
记者结识了在马路集市卖过散装食品的流动商贩周冰,他接触过不少食品商家。据他透露,有一些食品商家主动联系他,要低价处理一些从超市下架的临近保质截止日期的牛奶给他,但都被他拒绝了。
周冰说,一些商贩指导他,“除了牛奶的保质期不好隐藏外,其他预包装的食品上不是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吗,把包装拆了,不就发现不了了?装在大盒子里按斤卖,鲜的陈的掺着卖,反正外观没有多少差别,没人发现得了”。周冰考虑到,这样做生意太不讲规矩,太坑人了,就拒绝了。至于有没有别的商贩这样合作卖临期食品和过期食品,周冰透露:“肯定有,但是我坚决不做。”
大型超市监管严格
目前城区居民购买食品的主渠道之一是大型超市,大型超市里有没有过期食品呢?在一家大型超市防损部工作的李诚说,从2012年5月16日起,天津市工商管理部门(现已归市市场和质量监督委员会颁布了《天津市大型超市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指导规范》,现在各超市对这方面管理得比较严格,都设置临期食品专柜进行展示销售,出现过期食品的几率非常小。
至于临近保质期食品的去处,李诚介绍,从减少损失的角度来说,超市**还是提前筹划,在临近保质截止日期到来之前就通过买一赠一等方式促销,既让利于消费者,也避免在临近保质截止日期时砸在手里。实在促销不出去的,超市就退给供货商,由他们再退货给上游的代理商或者厂家。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对此,李诚说:“大型超市在落实清查库存商品和清理变质超期食品方面都比较积*,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提升,绝大多数超市可以动态监控每一批次产品的保质期情况,快速处理变质过期食品。”
从提醒消费者的角度,李诚介绍:“食品中容易出现过期问题的主要是进口的奶制品和糕点,因为这些商品的供货商和上游厂家一般都在国外,国内的代理商和超市不好退货。到*后过期了,按照规定要销毁的,也有一部分从代理商那里流到了商贩手中,被他们低价处理,保不齐被拿到马路集市上卖,有消费者没看到保质期就糊里糊涂上当了。消费者无论在进口食品专营店还是在马路集市,买进口食品一定要查看保质期。”
围追堵截“过街老鼠”
在一家快速消费品公司从事配送业务的宋强铭介绍,当前食品行业的链条较长,除了上游的厂家和终端的超市外,中间还有总代理商、大区代理商、省区代理商、批发商、分销商、配送商、零售商等,销售形式上有包销、代销、承销等,渠道多样,增大了“跑冒滴漏”的几率。临期食品在从大型超市退往生产厂家的路径上,总有商家受利益驱使不按规定处置。
据记者了解,本市监管部门一直对食品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春节后一上班又开始整治行动。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委员会流通食品监管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监管部门在流通环节对过期食品的“围追堵截”从来就没放松过,要让过期食品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这名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有多种途径可以维权,**是拿着证据联系商家要求退换货、赔偿等,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可以向12315、88908890投诉,消费者协会会积*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流通食品监管处也会根据相关线索进行查处。
“消费者要有自主维权的意识。”本市津瑞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春明说,“食品安全无小事,因问题食品引起的买卖双方的纠纷屡见不鲜。消费者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这位律师介绍,参照此前的诉讼案例,此类纠纷可以获得十倍的赔偿。
有需求才有市场。如果每一位消费者都拒绝购买过期食品,并积*举报此类违法行为,让过期食品成为“过街老鼠”,那些不法商贩断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