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剩的
在前日工商和农业部门的检查中,太古汇Ole'超市负责人表示,他们销售的供港蔬菜来自深圳永佳
挑剩的菜包装成"供港"
"广州太古汇Ole'超市的供港蔬菜的确有部分是我们提供的。"昨日,深圳永佳农产品有限公司经理詹华佑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道。据他介绍,他们公司的蔬菜均产自位于云南昆明的蔬菜基地,每天由专门的冷冻车从生产基地运送过来,历时两天左右。"这些蔬菜抵达后,我们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蔬菜的农药残留量等进行检测,含量超标太多的就会直接丢掉。之后再由工人在车间择菜,分出好的跟差的,再对好的进行包装。"詹华佑说。
供港蔬菜与其他蔬菜区别究竟在哪儿?詹华佑表示,其实有部分内地蔬菜质量比供港蔬菜还要好,"但是供港蔬菜要求个头要一样大,外观干净,还要有外包装,所以基本上我们都会把*好的蔬菜供给香港。挑剩下的蔬菜里面,质量较好的包装成'供港蔬菜'输送给广深两地的超市,质量较差的送到菜市场。"
前往该公司前,记者查询工商注册信息获悉,该公司经营范围的确包含"货物及技术进出口".
供港蔬菜成本高一倍
"供港蔬菜成本高出很多。"詹华佑向记者出示了9月1日至4日的华润万家订货通知单。单据上显示,每天有48种各式供港蔬菜从永佳农产品有限公司运出,通过物流直送广州太古汇Ole'超市,总量达300多斤。
记者对比当天的蔬菜成本价格,发现"供港蔬菜"的进货价较市场普通蔬菜贵出约1倍,而超市售卖价较进货价又贵出约五成。以9月4日"供港菜心"为例,市面普通菜心价格约3元/斤,而Ole'从永佳买入的"供港菜心"价格为6元/斤,广州太古汇Ole'超市的销售价达9元/斤;而"供港上海青"的价格也在进货环节大涨,普通上海青约2.5元/斤,"供港上海青"进价4.5元/斤,超市销售价7元/斤。
为何"供港蔬菜"成本高?"因为它们是好的。"詹华佑解释,供港蔬菜是工人从普通蔬菜中挑选出的"靓菜",然后再剥去蔬菜部分外皮,留下蔬菜的精华部分,经过如此人工加工后,每棵供港蔬菜的个头大小相近,看起来十分"养眼",较好的货源加上精挑细选,供港蔬菜自然比市场上的普通蔬菜成本价格高出很多。
标签目前只有备案号
前日,本报记者前往位于广州番禺区大岗镇的供港蔬菜基地--东升农场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蔬菜半成品需被严密包裹在塑料盒中,塑料盒表面贴有蔬菜基地的标签,标签上印着的字体为繁体字,包含了8类信息:种植基地、种植基地地址、种植基地备案号、收购加工企业、收购加工企业地址、收购加工企业的注册登记号以及批次号等。信息内容全面而细致,与TASTE、Ole'超市内的"供港蔬菜"标签大相径庭。
昨日,针对标签缺失的问题,詹华佑当场从总经理抽屉中拿出一份样品标签,上面仅印有深圳永佳农产品有限公司的标识、"供港澳蔬菜"字样和种植基地备案号,与记者在广州Ole'超市购买的"供港蔬菜"标签一致,"目前只有备案号,如果需要其他信息我们也可以加。"詹华佑回应。
(张国锋 戴晓晓 郑雁虹
"贵族"蔬菜乱象谁来监管?
业内人士表示,没有相关法规规范,一些商家随意张贴甚至伪造标签
本报"蔬菜挂名'供港'价格猛翻数倍"连续报道,引发市民持续关注。记者昨日在市内一些大型超市及果蔬批发市场调查发现,"供港"蔬菜、"有机"蔬菜、"优质"蔬菜、"特选"蔬菜等等蔬菜不仅名目繁多,而且价钱不菲,让不少市民挑花了眼,"这些菜长相确实是精致,包装也讲究,但加了'特选'就贵这么多,真的货真价实吗?"不愿具名的蔬菜行业人士指出,"贵族"蔬菜存在乱象,缺失监管,亟待规范。
去年,国家发改委出具的统计资料显示,当下城镇居民对蔬菜的人均消费量已达123公斤,远远超过人均粮食消费量的88公斤。食品结构的变化,使得蔬菜安全成为食品安全防控的重心。但是,"我国的蔬菜标准体系是好的,标准不低,问题是管理和执行是否到位。"广东省蔬菜行业协会副会长陈日远指出。
1、内销"供港"蔬菜谁监管?
前日,针对本报对"供港"蔬菜的调查,广州市农业、工商执法人员对销售"供港"蔬菜的两家超市进行检查,一家超市赶忙出示两份"农残值报告",证明蔬菜没有质量问题。
然而新快报记者细看发现,两份报告均是"自测"--一份是9月1日至4日的基地农残值自测报告,另一份则是超市所做的自测报告。
暂且勿论超市所售蔬菜是否真的供港,供港蔬菜必须达到供港标准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有企业自测报告,却无政府机构或有资质的机构对此监督、检测,"自测报告的准确性、公正性有多高,都值得商榷".
对此,广东省蔬菜行业协会副会长陈日远教授指出,供港蔬菜是这一两年才开始在内地市场销售,目前国家对这方面还没有一个监管条例,因此在制定统一标识、规范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和细化。
2、"贵族"蔬菜标签谁监管?
据了解,目前我国蔬菜产业三级体系是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尽管这三类的认证都属于自愿性质的经营性认证,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及《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均明确指出,"未依法获得认证的食用农产品,不得冒用认证标志","不得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质量标志。"
市农业局有关人士也表示,除了这三种蔬菜有认证,"供港"、"优质"等字眼不属于农产品标识相关管理法规的法定内容,"属于商家自定的包装,是企业自主行为。"而工商部门也有人士坦承,根据农产品标识相关管理法规,执法主体均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当然了,我们也愿意配合,但是我们毕竟不是执法主体,不能越权行政。"
"正因为职能部门权责模糊,没有相关法规去规范,也催生商家自己随意贴标签,甚至伪造标识的现象。"该业内人士直言。
3、如何从源头抓好质量安全?
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指出,超市打着"供港"招牌卖蔬菜,说明公众对非供港蔬菜没有信心。"香港食品标准高是众所周知的,内地不如香港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恢复公众信心".
市人大代表、省消协法律顾问田子军也认为,内地销售"供港"蔬菜就像是出口转内销,"长期以来,大家一直相信'出口转内销'的商品就是好货,商品质量高于供内地使用的商品。"如果供港蔬菜基地也是按照香港标准供往内地,倒不是坏事,真正应该反思的是,为何香港制定的安全标准高、监管到位?"我们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一点不比人家少,关键在于从源头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张晓丹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