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抗奶背后:两大乳企阵营积怨已久

百检网 2021-11-15

  卫生部重拳整顿“无抗奶”。

  近日,卫生部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加强生鲜乳品抗生素残留量管理的公告,严禁在乳品标签、标识和广告中宣传“无抗奶”等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各乳品生产经营和餐饮企业应当停止“无抗奶”生产经营活动。

  表面简单的一纸禁令背后,除了跟奶牛场中患着乳腺炎的奶牛有关,实际上还与两大乳企阵营长期以来的积怨密不可分。

  由来已久的争论

  奶业行业内“有抗无抗”之争由来已久,但从没有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对此给予解决。

  事实上关于“无抗奶”的争议并非近期才有。早在2006年,光明乳业启动“全部产品无抗生素”战略,公开向全国消费者承诺,其旗下所有乳品已实现“无抗”化生产,并严格执行与国际接轨的其他安全标准。此后,光明乳业鲜奶包装上出现了一片绿色的叶子标明不含抗生素。这就是向“有抗奶”宣战。此后完达山等企业也开始强调“无抗奶”。

  光明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国执行了10年之久的《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修订版正在制定中,新的标准有望将“抗生素残留”纳入原料奶检测项目之中。

  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NY5045-2001)规定,抗生素“不得检出”,在此情况下,“无抗”标识确实显得没有必要,可事实上存在的“有抗奶”让“无抗奶”成为卖点。

  在奶牛疫病期间注射青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后,抗生素残留通过血液进入牛奶中,如果在生鲜牛乳收购过程中检测不严格,就会流入市场。中国奶协理事王丁棉认为,“有抗奶”确实存在。长期饮用抗生素超标牛奶,会增加人体抗药性等不良后果。

  因此六部委公告还要求,各地要加强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乳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消费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依职能、依法查处违反《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乳品质量不符合《动物性食品中兽药*高残留限量》规定的违法行为。但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

  *关键的是,并非市场流通的所有“无抗奶”都是真正的“无抗奶”。“为消除掉生鲜牛乳中的抗生素,少数不法分子会在牛奶中加入一种物质,降解抗生素。”王丁棉对CBN记者说。有公开资料显示这种物质为β-内酰胺酶,这种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乳企态度各不同

  “此次禁令将对标识‘无抗奶’企业的销售形成影响。”王丁棉对CBN记者说。据公开资料,光明、完达山等企业的产品都有标识“无抗奶”情况。

  昨天,光明乳业公关负责人龚妍奇对CBN记者说,光明早在8年前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检测设备和方法,设备及检测投入累计上亿元。她表示光明乳业将遵守国家规定执行。

  伊利公司对CBN记者表示:“一直以来,伊利从未在任何生产、经营环节或渠道、场所以‘无抗奶’为概念进行包装、宣传。”

  CBN记者还联系了其他乳企,截止到CBN发稿时都没有回应。

  尽管六部委的公告称,“6月30日起,各有关监管部门开始依法查处”,但是各大零售商早早开始行动,家乐福方面表示已经停止出售相关产品,沃尔玛方面表示,已经着手对此进行全国通查,而麦德龙方面则表示停止“无抗奶”进货,而对于已经进的货,则将和供应商协商,“主要涉及的品牌是光明乳业。”

  两大阵营交战?

  目前,标识“无抗奶”产品的多出于巴氏奶阵营,常温奶阵营中主流企业产品很少标识“无抗”。巴氏奶阵营就是主要生产低温灭菌奶制品的企业,代表企业是光明、三元等;常温奶阵营以生产超高温灭菌奶为主,代表企业为伊利、蒙牛。

  此前,两大阵营已经多次为标识大打出手。

  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禁鲜令”:禁止在产品包装上标识“鲜奶”,这引起巴氏奶阵营激烈反对。2006年国家又出台政策:由奶粉勾兑而成的复原乳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标识,这种政策被认为是巴氏奶阵营的“反戈一击”。目前,这两项政策在业内都已较少被提及。

  而此次的“无抗奶”冲击波,仅从表面受到冲击的企业层面来看,与两大阵营交战一脉相承。

  CBN记者昨天走访了沪上几家超市,摆在货架上的光明新鲜屋包装上代表“无抗奶”的“绿色叶子”标识已经被“安心牧场”标识悄然替换。更换产品包装需要时间,光明似乎早有准备。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