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消弭监管缝隙
在《
对此,许多委员深表认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卫生部等多个部门,这种‘十个婆婆管百姓一顿饭’的监管体制导致各部门间责任不清、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并存、检测资源分散。”一份来自九三学社的提案如是指出。
来自经济界别的王建沂委员也指出,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分段管理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特别是新通过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这对消弭各部门的监管缝隙意义重大。但由于各部门的管理体系不同,有的实行地方分级管理,有的则是垂直管理,彼此之间仍然亟待加强统筹协调。
那么,如何从管理体制入手,管好百姓一顿饭呢?民建中央的一份提案指出,改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应借鉴国外有效经验,创新机制,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责任,将现行的多部门“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模式逐渐向一个或少部门集中监管模式转变,推行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形成“以一个监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履行相关职责并加强相互配合”的监管模式。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委员们认为,完善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同样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我国食品的技术标准体系有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对此,九三学社的一份提案指出,这些标准明显“数量不足”:“目前,我国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达1000多种,已有的产品标准不足200个,特别是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限量标准更是严重缺乏。正是这些安全标准上的‘盲区’,导致某些生产含有有害物质的食品能够蒙混过关。同时,食品安全标准繁杂交叉、层次不清的问题,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
此外,检测标准滞后也被看成是影响监管力度的一大原因。“国外一般是按产品定标准,我国则是按类别划分;国外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我国目前20000项国家标准中,有700多项属于‘服役’超过10年而未变。”在九三学社的提案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采访中,许多委员表示我国应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针对具体问题,对标准进行添加、修订、废除,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据。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
确保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对此,民盟中央的提案提出建立从中央到省市的统一信息平台,快速、高效、顺畅地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信息,让公众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农业、工商、质检、食药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食品安全信息提供单位,并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采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管理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网络,为百姓无偿提供产地环境、风险评估、食品安全状况以及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加强食品安全预测,实现食品安全预警,建立食品专家库或委托专业机构,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分析整理,随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同时,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