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
天气逐渐变暖,市场上饮料大战一触即发,其中乳酸菌饮料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乳制品的一个新的分支。然而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目前市场上的乳酸菌饮料名目繁多、标签混乱,个别商家甚至偷换概念误导消费者。
名目繁多买者难区别
记者在一些超市的乳品饮料专柜看到,酸酸乳、乳酸饮料、乳酸菌饮料等名目繁多,而只有部分产品在标签的配料表上标有乳酸菌,但并没有提到具体的含菌数量。此外,即使同样都标注为乳酸菌饮料,有的产品只要求常温保存,而有的则标明需冷藏保存。
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一些正在选购乳酸菌饮料的消费者,他们大都表示自己对于乳酸菌饮料的具体概念并不很清楚,只是知道含有乳酸菌的饮料对于健康有利。一些消费者甚至认为乳酸饮料等同于乳酸菌饮料。
商家钻漏洞偷换概念
一位多年从事乳制品生产的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由于消费者对乳酸菌的了解不是很多,个别商家在产品名称的标志上故意混淆视听。比如乳酸饮料和乳酸菌饮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功能上却相差甚远。其实,乳酸饮料并不是乳酸菌饮料,乳酸菌饮料中应该含有一定数量的活性菌。
市食品学会专家介绍,我国现行标准中对未杀菌饮料(即含有活性乳酸菌的饮料)的规定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标准中所规定的活性乳酸菌在出厂及保质期内含量为1×106个/毫升,只是国际标准的十分之一;二是对产品活性菌的检出没有界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段和确切的含量,只是规定在销售过程中有活菌检出即可。而活性乳酸菌饮料的质量和保健功能与活菌数量是密切相关的,如此宽松的要求可能会造成各种活性乳酸菌饮料内在质量差异较大。比如,个别生产者为了压缩成本进行价格战,将产品中活菌的数量大量“缩水”,这样产品的品质自然无法保证。
相关标准应与国际接轨
据多年从事食品营养研究的专家介绍,人在饮用乳酸菌饮料时,只有大量的活性菌经受胃酸和胆汁的消化进入肠道后,才能在肠道内发挥营养保健作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所流通的乳酸菌饮料,大部分是死菌型即非活性菌型,国家相关标准的滞后一定程度上令个别企业钻了空子。有关人士认为,只有修改国家相关标准,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才能从根本上规范该行业的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少数企业为了避开市场的恶性竞争,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在产品标签上标明了所含活性菌的数量及保存方法,有的产品所含活性菌的数量甚至远远高于国际标准。
乳酸饮料和乳酸菌饮料区别
乳酸饮料属配制型饮料,主要配料为水、白糖、奶粉、果汁、酸味剂、香料等。该产品的生产周期短,工艺较简单,不需发酵,只要将各种配料混合均匀,制成乳浊液即可。保质期一般是6个月。乳酸菌饮料属发酵型饮料,主要配料为水、白糖、奶粉等。在生产过程中,原料里接种乳酸菌,经过发酵,乳酸菌分解了原料中的一部分糖,产生一定量的乳酸和其他一些带有香味的物质。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乳酸菌饮料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活性的乳酸菌饮料,简称活性乳,就是在乳酸菌饮料中含有活的乳酸菌。由于乳酸菌它具有活性,乳酸菌在人体的大肠内迅速繁殖,同时产酸,从而有效抑制腐败茵和致病菌的繁殖和成活。这种饮料要求在2℃一10℃下贮存和销售,密封包装的活性乳保质期为15天。另一种是非活性乳酸菌饮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乳酸菌饮料,一般不具有活性,其中的乳酸菌在生产过程中的加热无菌处理阶段时已被杀灭。这种饮料在常温下保质期不少于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