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滤油粉”
卫生执法人员称没见过
2006年11月,本报接到知情者举报,肯德基店使用“滤油粉”降低食用油酸价和过氧化值,使煎炸油反复使用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为取得足够的证据,记者和知情者大量查询资料,了解到肯德基确实在煎炸食品过程中添加一种叫做“滤油粉”的东西。于是决定对肯德基店使用“滤油粉”情况进行了解。
2007年2月15日晚10时30分,记者随同咸阳市、秦都区两级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进入咸阳市人民路一家肯德基店。
在煎炸区有两个油槽,盛满着已经使用的煎炸油,显得非常混浊。而在旁边的铁桶内,一白色塑料袋里装有非常细腻的粉状物,店方负责人告诉卫生执法人员,这就是“滤油粉”。
以下是当晚采访时记者与该店负责人的对话录音:
“加‘滤油粉’的作用是什么?”
“可以延长油的使用寿命。”
“使用的原理是什么?”
“我们不学原理。”
“产品是哪里出的?”
“我们也不知道,外包装箱上可能有。”
“有没有说明书?”
“说明书没注意,成分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一连串问题,让在场执法人员十分纳闷,这种白色粉末他们从来没有见过。
2月27日,记者又前往榆林市调查。
当日下午,记者和榆林市卫生局取得联系,“滤油粉”,一个新词语引起执法者好奇,能有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去看看。
晚上10时45分,记者随同执法人员进入肯德基后厨里。在后厨看到,油锅分成两个油槽,其中左边油槽里煎炸油比较清亮,而右边油槽煎炸油十分混浊,油槽里还漂着一些油炸食品颗粒。
该店值班经理郑先生称,左边油槽里的煎炸油已用“滤油粉”过滤过,因此比较清亮。在执法人员的要求下,工作人员对右边油槽混浊的煎炸油按照公司规定进行过滤。十多分钟后,原来混浊的煎炸油一下变得清澈透亮。对能让混浊煎炸油短时间内神奇变清亮一事,榆林市卫生局执法人员表示,此前他们多次来肯德基店检查,但从来没有见到过“滤油粉”。
在现场记者看到,“滤油粉”装在纸质盒子里,印有肯德基标识“KFC”,有“滤油粉”等汉字。在外包装上贴有一小标签,上面写着“品名:滤油粉;成分:非晶形水合硅酸镁,40磅散装;生产商:美国达拉斯公司”等。内包装白色塑料袋上,大都是英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汉字提示语———“内装:非晶形合成水合硅酸镁。小心:防止于(与眼接触。如进入眼中,用清水清洗,若仍有不适需就医”等汉字。
在内外包装上,记者没有看到这种产品能够往食用油里添加的有关说明,也没有该产品的卫生许可证和执行的卫生标准、“滤油粉”使用的说明书、产品检验合格证明、批号等,也没有标识“食品添加剂”字样。
据郑经理介绍,油槽里的煎炸油大约有20多公斤,需要300多克“滤油粉”,“滤油粉”可以降低煎炸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颜色、气味和重金属等。
榆林市卫生执法人员从27日晚11时开始检查,一直到28日凌晨2时许,多次督促肯德基店郑经理提供“滤油粉”进购和允许添加等合法材料,但肯德基店仍未出示卫生部门要求的相关证件。*后,执法人员依据《食品卫生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对该产品就地封存。(《食品卫生法》第四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生产经营或者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的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以及洗涤剂、消毒剂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小小“滤油粉”
难住了地方卫生部门
因为咸阳、榆林两市卫生部门无法认定“滤油粉”到底是什么物质,3月2日,记者和省卫生厅主要领导取得联系,希望得到省卫生监督部门配合,尽快调查以消除疑问。
与此同时,记者向卫生部发出采访请求,希望能得到卫生部的权威说法,“滤油粉”到底是什么物质,食品里是否可以添加,若能添加是否经过卫生部批准,煎炸油报废标准是什么等几个问题。
3月5日,卫生部回复本报,上述这些问题是很专业的问题,让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此后的几天里,疾控中心也未正面回答。
几天过去了,卫生部门一直没有公布对查扣“滤油粉”的处理结果。记者了解到,由于在现行的食品添加剂名录中没有“滤油粉”,省卫生厅由此推断,“滤油粉”没经过卫生部批准!为了进一步确认,3月7日,省卫生厅将此事以加急文件上报卫生部。
3月8日,本报披露了肯德基添加“滤油粉”,反复使用煎炸油,被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查扣的消息。
此后,本报记者多次和卫生部、国家疾控中心联系,但始终没有获取“滤油粉”(成分:非晶形水合硅酸镁等问题的答复。遗憾的是,卫生部3月9日首次面对媒体和3月13日*后一次公布的检查结果中,始终没有提及“非晶形水合硅酸镁”是何物质,卫生部什么时候批准可向食品中添加等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卫生部对肯德基所用“滤油粉”进行检测和危险性评估,在4天内就这样结束了,“滤油粉”(成分:非晶形水合硅酸镁究竟是否经过卫生部批准,本来只需要“是”或“否”便可回答的问题,却让卫生执法人员感到棘手,从区、市、省,再到卫生部,各级卫生管理部门似乎都不知所措。
整个事件似乎印证了一位卫生执法官员的说法:我们对外国企业的监督还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说是空白。
■啥是“滤油粉”
化学成分到底是什么
在本报报道《肯德基违规使用滤油粉煎炸油反复使用》后,当日下午6时左右,肯德基方面给本报发来“媒体回复”表示,“滤油粉”是国内食品行业使用的一种商品名称,其化学名称是“三硅酸镁”。3月13日晚9时许,卫生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肯德基所用“滤油粉”检测和安全情况通报》(下简称《通报》表示,“滤油粉”实质为食品级三硅酸镁。
从卫生部3月9日就此事**次发布公告、中国肯德基3次发表公开声明,再到卫生部13日晚9时许作出的《通报》中,始终未提及“非晶形水合硅酸镁”!
而对此,记者联系了肯德基方面,对方答复“两者是一回事”,却拒绝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这进一步增加了记者对两者关系的疑惑。
记者搜索到“滤油粉”的生产商———美国达拉斯集团网站,据其介绍,“滤油粉”是一种白色吸附性物质,不含二氧化矽,能够有效地在煎炸过程中撇去可能转变成有害残渣的食品碎屑,减缓烹饪油的变质。对“滤油粉”的化学成分,该公司网站没有说明,也没有明确指出“滤油粉”在用油中的使用次数和期限。
而通过美国达拉斯集团提供给另一家快餐店的“滤油粉”成分说明中,却显示“滤油粉”的成分是“非晶形水合硅酸镁”,它在产品中占到了55.0%-63.0%。
为了查证这个关键问题,记者先后联系了省内外十多名化学、食品等方面的专家,得到的答案大多数是模糊的,不少教授也说不清两者成分是否一致,此问题也成为专家之间的一个“争议”。
陕师大食品工程系教授仇农学认为,两者是同素异构体,可能是同一种物质,相对“非晶形水合硅酸镁”,“三硅酸镁”纯度要高一些,具体的差异需要通过做实验。不过根据理论,“三硅酸镁”、“非晶形水合硅酸镁”等在高温下使用,会产生有害物质。
国家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刘志皋则认为,“三硅酸镁”和“非晶形水合硅酸镁”肯定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至于它们的化学属性有何不同,还要通过相关实验才能得知。
记者在美国一网站上查到,“滤油粉”产品所运用的食品专利———“食品用油中使用非晶形水合硅酸镁等化学成分”。该专利是由三个美国人发明,于1997年1月申请通过。该专利随后授权于美国达拉斯集团。
同时,专利说明中指出,很多企业为了让烹饪用油的各项数值(如自由脂肪酸和起烟点等符合标准,往往采用添加新鲜用油或者定期清洗容器的方法。但是如果在烹饪用油中添加非晶形水合硅酸镁,三硅酸镁加专用无机盐成分等化学成分,就能有效降低用油中的自由脂肪酸的形成,这样就能提高烹饪油的再利用,大大节省企业的成本。
“滤油粉”化学成分到底是肯德基店中产品外包装上标注的“非晶形水合硅酸镁”,还是肯德基随后说的“三硅酸镁”?两者是否同一物质?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肯德基“滤油粉”使用过程 |
疑惑一:“滤油粉”反复控制煎炸油主要指标,有无危害?
据美国达拉斯集团网站介绍,使用“滤油粉”,可以控制煎炸油的主要卫生指标,酸价、过氧化值可分别降低91%、86%。
中国肯德基的公开声明也表示,通过过滤清除烹饪油总的食物残渣;用专用试纸监控烹饪油的化学成分变化,一旦接近指标要求限度,立即报废。根本不存在用几次或者几天的概念,一切以检测结果为准绳。那么,肯德基关于“滤油粉”的使用标准究竟是什么?使用“滤油粉”后煎炸用油时间是否应该有记录?
2005年,卫生部发布4号公告称,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品(如油炸薯片和油炸薯条等中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含量较高,其中薯类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高出谷类油炸食品4倍。建议:尽可能避免连续长时间或高温烹饪淀粉类食品;改变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减少因丙烯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
疑惑:通过使用“滤油粉”延长煎炸油的使用寿命,是否会不断增加有害物质产生?
其专用试纸的检验原理是什么?能够检验哪些指标?能否检测丙烯酰胺、苯并芘等致癌物质?
疑惑二:采用很多年前评价标准是否科学?
卫生部的通报中指出,196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首次对三硅酸镁进行了安全性评价,1973年、1976年、1980年和1982年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完善,评估认为:三硅酸镁为硅酸盐的一种,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动物代谢研究表明,食用120小时后可从尿液排出;大鼠及狗的短期毒理学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剂量水平喂饲四周后,一些动物会出现间歇的烦渴、多尿、软便等症状,其他观察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大鼠长期毒理学研究未发现致癌效应。综合以上评估结果,JECFA认为没有证据显示三硅酸镁能够在体内蓄积,不需要限定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而美国一网站上显示,“滤油粉”产品所运用的食品专利―――“食品用油中使用非晶形水合硅酸镁等化学成分”。该专利是由三个美国人发明,于1997年1月申请通过。该专利随后授权于美国达拉斯集团。
疑惑:“滤油粉”是1997年才取得发明专利的,而如今采用很多年前的安全性评价标准来衡量,是否合适?
疑惑三:我国此前对“滤油粉”是否做过危险性评估?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规定,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应直接向卫生部提出申请,申请时需要出示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报告,连续三批产品的卫生学检验报告、化学结构及理化指标等近二十项材料。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吕晓玲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食品加工助剂不同于食品添加剂,但仍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适用于《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但对使用“滤油粉”等操作办法,国家没有具体规定。
疑惑:卫生部在这次“滤油粉”事件发生之后,对“滤油粉”在煎炸油中的残留情况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危险性评估,那么8年前“滤油粉”进入中国时,相关部门有没有进行过检测和危险性评估?
疑惑四:“滤油粉”是否可以完全安全使用?
中国肯德基在公开声明中指出,肯德基使用的食品级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三硅酸镁(俗称:滤油粉对人体健康没有损害,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关国际标准。
而美国达拉斯集团的《材料安全数据报告》中则指出“不能确保此化学品在根据适当安全规定和正常操作程序被使用时是毫无危险的”。
疑惑:对此应该如何解释?通过添加“滤油粉”延长煎炸油使用寿命,反复使用,是否安全?肯德基是否应该在食品标签标注“滤油粉”使用情况,让消费者明白自己所购买食品是否含有添加剂(助剂、成分、含量及可能产生的危害。
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应由“事后”转向“事前”
据新华社电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胡小松教授15日表示,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必须从目前的“市场抽检、媒体曝光、事后打击”的事后管理模式,尽快转变为“全程控制、产品追溯、诚信保障、风险评价、危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事前管理模式。
胡小松是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3·15”食品安全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2006年对北京市一些星级酒店中的冷食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主要考察其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情况,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不少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数量严重超标。
瞿振元建议,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必须完善政府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切实明确行政主体的职责,将事前事中的全面监督和事后严格问责相结合,预防与惩处并重。
他还建议,目前急需在各大区域围绕重要农产品和食品物流集散地建立国家区域农产品和食品交易中心市场,并与大中城市农产品和食品交易中心市场以及终端市场联网,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对所有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和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并可溯源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