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通大学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社会化应急服务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喜获立项,这是该校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继2016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后,在科研创新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
团队负责人、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强感慨地说:“能够在全国纺织领域占得一席之地,是通大纺织团队共同的荣耀,更是地方高校服务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从服务地方产业到对接国家需求、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高强正带领他的团队向高端纺织的‘智’时代阔步前行。”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说。
发力产业升级,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南通是全国闻名的“纺织之乡”,也是江苏省纺织产品出口量*大的设区市。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纺织业也面临着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创新。瞄准这一目标,通大纺织团队下足了功夫。
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国有企业,152 0173 3840年企业改制,产业发展面临新的瓶颈。为此,企业向通大纺织团队发出了“援助信”。自那以后,双方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初的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到鼓励企业申报项目和专利,再到共同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经过多年的合作,江苏苏通碳纤维有限公司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提高有机溶剂的回收率,团队成员开展了有机溶剂回收用高效吸附材料及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究,这项成果在产业化后,将原来对有机溶剂的吸附性能从原来的90%提高到****,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长期服务地方企业发展的实践中,通大纺织团队先后完成各类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指导十余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提升了企业向高端智能转型的技术含金量。
着力协同创新,打好平台建设“组合拳”
“江苏是纺织大省,但还不是纺织强省。”面对江苏纺织行业发展现状,高强直言不讳。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走进纺织“智”时代,学科的单打独斗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需求,“推进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要发挥协同的力量,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高强说。
在校内,实验室打造了一支开放式、共享型、跨学科的科研创新团队。在纺织学科领域,整合了纺织、非织造、服装、轻化、染整等专业方向的专家开展合作研究;在全校范围内,吸收了化工学院、理学院、交通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体科院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参与课题研究。
在校外,实验室联合兄弟院校、国内**科研机构、**企业开展产业协同创新。针对纺织新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实验室策划并牵头筹建了聚酰亚胺纤维应用技术联盟,把纤维生产、纤维纺织加工、服装生产三种类型的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一举措备受企业的推崇,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适应了市场需要。
助力国家战略,当好军民融合“护卫队”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国家的战略需求,给通大人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去年12月,由通大牵头、联合十余家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设立的“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这是一个全链条式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也是通大纺织团队致力协同创新结出的重要硕果。
安全与防护用复合材料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东部沿海地区各省相关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研究中心围绕核生化防护复合材料、防辐射复合材料、防弹防机械伤害复合材料、热防护复合材料、医用防护复合材料和智能可穿戴装备自主开发了多项技术。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建成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应以平台建设激发创新活力,以协同机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