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支持本土出口商,美国政府将规定凡是加入其新的太平洋贸易区的国家都必须减少来自中国的进口额,但相关法案遭遇了来自于企业和政府官员的阻力,他们指出此举将导致全球供应链遭到破坏。
预计美国国会参议院将在周三批准一项法案,该法案旨在扩大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贸易谈判权力。在此以前,这项法案的支持与反对双方已经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令其支持者面临着证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将可 为美国创造就业岗位的压力。
出于这种考虑,美国的贸易谈判官员已向身为服装出口大国的越南提出了一项要求,内容是该国需降低对中国生产的纺织品的依赖性,从而获得美 国方面向其提供的*惠市场待遇,而这项要求并非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本身的内容。这样做的目标是在越南国内为美国纺织品行业创造出新的市场。目前,美国纺 织品行业的员工总数大约为25万人,去年的出口产品总价值达到了200亿美元。
“美国和墨西哥都是大型的纺织品生产国。”美国全国纺织团体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xtile Organizations)发言人伊莱扎·利维(Eliza Levy)说道。“越南只需要将纱线和布料的进口源头从中国转为美国和墨西哥即可。”
美国时装品牌对此表示反对,称其忽视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在向美国输出服装和鞋类产品的出口国中,越南昏死第二大出口国,仅次于中国, 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52 0173 3840亿美元。但是,越南生产的布料只够满足本国需求的五分之一,因此该国需要从中国购买价值47亿美元左右的布料,大致相当于其年度 总进口额的一半。
服装品牌希望看到的是,无论布料的产地是哪里,所有在新贸易区中生产的商品在进入美国市场时都能免征关税。对于越南向美国出口的许多服装和鞋类产品而言,有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贸易谈判可能会使其所需支付的美国关税从从7%到32%大幅下降至零。
代表美国服装品牌利益的行业组织美国服装业协会(U.S. Fashion Industry Association)的总裁茱莉亚·休斯(Julia Hughes)称,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商无法满足越南数量上的需求,这将迫使越南的服装生产商还是要依赖中国的布料。根据目前的规定,“越南无法得到很多免 税进入”美国的机会,休斯说道。
美国服装行业认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可为这个行业提供帮助。美国服装业聘用着300万名员工,其中包括设计师和零售员工等。但在美国国会内部,有关自由贸易是否会危及制造业就业状况的问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
美国方面的谈判官员为自己的立场作出了辩护。美国副助理贸易代表金凯德(Trevor Kincaid)表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将“为美国的企业带来新的机会,其中包括与越南纺织品和服装行业有关的机会等”。他表示,美国政府“一心一意 地专注于为美国的劳工和出口行业获得尽可能*好的协议”。
越南方面则有着自己的想法,该国正在迅速发展本土的纺织行业,这将有助于其绕过相关限制。“越南正寻求降低服装业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依赖 性,以便更好地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中获益。”越南工业贸易部的**官员Phan Chi Dung说道。但他同时表示,美国生产商填补这一空白的可能性很小。
*近,来自中国香港、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公司已经对越南的纺织厂进行了数亿美元的投资,寄希望于能在随后获得美国市场的免税准入权。
香港联业制衣有限公司(TAL Apparel Ltd.)称,该公司生产的衬衫有六分之一销往美国,并表示该公司正在越南投资2.4亿美元建设一座纺织厂,计划在2017年完工,以便为旗下两家越南服装厂提供原料。
联业制衣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李国权认为,越南纺织行业将需五年时间才能做到自给自足。他指出,美国纺织品提供商的成本太高,与亚洲市场之间的距离过远,因此并不具备竞争力。
随着国内工资水平的提高以及出于对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的期望,中国企业也正在将工厂迁往越南。
中国服装生产商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Youngor Group)在越南北部的南定省(Nam Dinh)运营着一座工厂,该公司正计划从越南采购纺织品,而不是从自己旗下位于中国的工厂进行采购,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向美国免税出口产品。“我们的主 要竞争对手都已经迁往越南,许多公司都在迁移。”雅戈尔越南公司副总经理于健(音译)说道。
位于河内的中国服装公司雅年制衣有限公司(Yanian Garment Co.)的经理欧奎(音译)则正着眼于生产拉链、纽扣和其他配饰,以便帮助中国投资者满足“本土含量”的要求。
据美国国会*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越南的纺织行业能够实现足够快的扩张,则其面向墨西哥的出口额甚至可与美国的纺织行业匹敌。墨西哥也正在参与有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贸易谈判。
由于面临来自美国品牌的压力,这项贸易协议将允许越南继续从任何被列入一份“供应短名单”的国家采购纺织品和纱线。但美国服装业协会的休斯则指出,这份名单的限制性过强,而且无法在未来加以修改,因此将会对美国品牌的业务形成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