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GDP增长7.7%,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7.5%的增长预期。这一年国民经济“有惊”,但*终“无险”。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就 201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说,去年国民经济呈现出整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事非经过不知难,事经比较知不易。通过对整个 2013年国民经济关键数据的解读,不难发现2013中国经济图谱完成,2014轮廓初现。
三驾马车投资领跑
虽然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19.6%,为2003年以来首次低于20%,但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大。
去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是国家并没有抛出大规模投资计划,而是以盘活存量、简政放权释放经济活力进行改革。“投资增长放缓 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分析说,从2011年开始,随着4万亿投资政策的退出,以及财政上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 限制,尤其是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变得比较谨慎,加上信贷处于稳中偏紧状态,很多大项目受到了影响,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19.6%的投资速度是个不低的速度。随着今年城镇化继续推进、中西部交通设施的改进、棚户区的改造、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投资还是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马建堂说。
在消费方面,虽然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未达到14.5%的目标,但在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看来,这是快消费向慢消费转 变以及理性消费回归的结果。并且,9%的餐饮收入增速也超过了市场预期。2012年底八项规定出台后,去年上半年高端餐饮业受到较大冲击,很多高档餐企被 迫关店,不过,经历了下半年企业主动调整菜品、向大众餐饮转型升级,餐饮业收入开始回升。虽然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仍为负增长,但其负增长趋势也在逐步收 紧。总体来看,去年餐饮收入超过预期,预计在今年可能重回10%以上的增速水平。
对于去年出口贡献率仍为负数,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分析认为,从贸易顺差扩大这个角度来讲,出口对外贸的贡献率还在扩 大,但是未来出口在三驾马车中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我国亟待从粗放型出口向高附加值、自主品牌、自由知识产权方向转型,从贸易大国升级为贸易强国。
专家解读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占比首超第二产业
从上半年中国经济疲弱走低到下半年开始企稳回升,2013年,GDP增速走出了一条“V”形曲线。用电量的增速也说明经济正在逐步好转。 去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5%,与2012年的增速相比回升了2个百分点,结束了此前三年连跌的局面。并且,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高,为 10.3%,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在马建堂看来,去年国民经济呈现出整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进”主要是结构调整取得积*进展,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需求结构改善、区域协调性增强、收入分配比例进一步合理。
“7.7%的增速在情理之中,是合乎实际的。”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这是中国经济在长期不正常高速发展后的必然回 归。三产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二产,说明我国经济结构正在逐步趋于优化,这也与政府主动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虽然GDP获得了有质量的发展,但是 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增速去年每月都处于负增长阶段。陈及分析认为,PPI价格负增长反映出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未来仍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压 力,预计今年GDP增速仍将维持在低增长区间。
人均收入
城镇再度跑输GDP
苏海南表示,居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2013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主要原 因包括在经济增速整体放缓背景下,大多数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速度也相应减慢,因而安排职工增加工资较以往慎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去年不少产能 过剩的行业都面临调整和洗牌,机关事业单位也没有出台提高工资的政策,所以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速放慢;受股市不景气等影响,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状况 也不好;受宏观经济不够理想的影响,经营性收入也不如以前火热;四项收入构成中,只有中央转移性收入有所增多,但这一块占比较前三项之和小得多,所以城镇 居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
过去的五年中,有三年曾出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低于GDP的局面,在苏海南看来,这不符合中央“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的要求。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适当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是好事,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民是当前国家重点扶植的增收对象,应该想方设法 让他们的收入增长得快一些。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不应低于GDP增速,这样才能落实中央讲的‘两个同步’原则,保障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 果。”苏海南强调,未来应采取措施,增加城镇居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
商品房
成交量创近年新高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2 0173 384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7.5%。全 国商品房销售额81428亿元,增长26.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26.6%。业内分析称,这显示出去年我国房地产一直稳步向上的整体市场情况,全年全 国新房销售面积及同比涨幅全面超越过去三年,创下2010年宏观调控以来的年度涨幅新高。“而且,由于去年全年开发商销售状况良好,较2011年市场深度 下调后,去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长了近四成。”链家地产市场部分析师张旭表示。
对此,中原地产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分析称,去年,大部分城市一早确定了楼市调控目标,但它们并未明确出台如何验证目标是否达成的相关规定, 因此很难判断是否完成了调控任务。然而,不可否认,调控目标自出台起就对市场预期产生了影响,但随着“国五条”等一系列调控政策作用的淡化,去年*终整体 市场成交量、价均以高位收官仍在预计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去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整体火爆,但国家统计局同时公布数据显示,去年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49295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35.2%,比11月末增加2489万平方米,比2012年末增加12835万平方米。张大伟表示,这可以看出火爆背后市场已经开始酝酿库存积压 的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明显分化,一线城市和小部分二线城市的涨幅过大,掩盖了全国整体房地产市场已经逐渐出现冲高回落的趋势”。张大伟坦言,一 二线城市聚集了过多的资源,需求集中,供给和存量相比之下均显短缺,因此,这些城市房价易涨难跌、涨幅频繁超出预期。对此,张大伟表示,我国整体市场已经 出现了明显的需求、供应、库存、价格涨幅不均衡现象,不少城市库存积压已经较严重,局部三四线市场酝酿崩盘风险。
城镇化
人口与户籍相差近两成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内地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 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072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 53.73%。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8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59万人,其中 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12万人。据此计算,截至去年底,我国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左右,与人口城镇化率之差接近20%。
去年,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曾发布报告称,实际上,中国户籍城镇化率非常低,非农户籍人口即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 27.6%,我国20年内农转非比例仅增长了7.7个百分点,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达52.57%,这与清华大学公 布的户籍城镇化率相差达24.97%。因此,业内表示,我们传统概念中用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占比来确定我国城镇化程度的观念并不全面,“城镇化并不仅是 将人口转移到城镇”。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我国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 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 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可见,根据中央部署,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并不能简单地以城镇人口占总量比重的变化来代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他们除了本人转移到城 镇外,更能够逐渐享受城镇居民的福利待遇才更为重要。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表示,部分非户籍人进了城但无法落户,并且享受不到相应的公共服 务,*终导致人口城镇化和户籍城镇化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城镇化进程中是必然会经历的过渡时期,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本身就因资源集中等优势自然地能够吸引大量 农业人口转移,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正在逐步缩小这两个城镇化之间的差距,减少农业转移人口与户籍常住人口所享服务差异化水平。
老龄化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在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为74.4%,比上年微降0.1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劳动力人 口比重继续下降的同时,劳动力人数的**量也首次出现下降。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 67.6%。与此同时,60周岁和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且上升速度不断加快。
“这些数据变化充分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加剧,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为了抵御未富先老的现象发生,我们 应当采取政策保持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减缓老龄化进程:一方面要通过逐步延迟退休政策,使具备条件且有劳动意愿的“老”劳动力能够继续劳动;另一方面尽快放 开二胎政策,为未来增加新的劳动力。
社科院此前发布预测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随着生产人口的减少、消费人口的增加,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受到影响。未来应当更多利用科技创新来推动生产力,保障粮食供给。
老龄化的另一大调整是养老问题的解决,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此前发布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的缺口将达到5万-10万张,可以提供养老服务的人才缺口更是难以估量。
“整体来看,我国的养老设施是严重不足的,未来政府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并积*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到养老行业,扩大养老市场的规模。”夏学銮 表示,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整体规划、提早布局,社保体系、财政体系等都要跟着上,不能等到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后才发现许多问题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