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在新疆华孚纺织有限公司的开工典礼上,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挺郑重承诺:“新疆华孚要成为华孚的优胜力量,成为行业发展的先进代表,成为社会责任的执行楷模。”如今,5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华孚的表现经受住了各方考验,无论是孙伟挺本人还是新疆的各子公司对当地的影响都越来越深入。
■他在影响着当地纺织业
2011年6月23日,在新疆石河子纺织协会换届选举工作大会上,孙伟挺被选举为石河子纺织协会会长。会上,他对石河子纺织的未来作出思考,并提出了增长途径——走差异化之路,加强内部管理。同时,针对石河子现状,孙伟挺以沿海人开阔的视野,综合产业转移的丰富经验,在劳动力、资金、棉花、人才等问题上提出了诸多想法和建议。
而在对南北疆的走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华孚的发力正在影响着当地产业发展的模式和布局。如在与农六师、农七师的合作中,孙伟挺力主的“产业链合作,市场化运作”,被兵团领导称之为“改变了棉花种植与交易的模式”,供与需无缝对接,同时也提升了棉花品质。位于阿克苏的新疆纺织工业城,是华孚与阿克苏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华孚出资70%,政府投资30%。项目占地60平方公里,集棉纺、化纤、针织、梭织、染整、家纺、服装、仓储物流、动力能源、生活贸易十大功能区,其发展前景令人憧憬——要建设成新型现代化的纺织工业城,打造成东部纺织产业向新疆转移的示范基地,国家西部面向中亚、南亚乃至欧洲的重要纺织品出口基地,南疆纺织产业创业、投资致富、就业再就业基地。该项目已被列为新疆纺织发展重点项目,建成后可能改变的不仅仅是新疆纺织的现状,对南疆经济乃至全国纺织业都会带来深刻影响。
此外,华孚盘活了一些倒闭的老企业并建设了众多新项目,每个新项目的用工可能达上万人,因此华孚工程也被赋予了维稳等政治意义。“多民族融合在一起,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农六师五家渠市政委、党委书记马新平说。
■纺织英雄会聚色纺业
新疆原有的纺织企业虽然有不少经营不善,却也培养了很多人才,从车间的技术骨干到懂经营会管理的行政人员,工厂的倒闭让他们一下子失去了用武之地。华孚西进过程中,除了整合棉花资源外,更整合了众多优秀的人力资源。
李强,原是新疆天宏新八棉产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曾率领企业创造了不少佳绩。2009年公司被华孚收购后,他也成为了华孚的一员。从新成立的石河子华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到华孚新疆大区副总经理,及至目前担任华孚研发与生产系统副总监、新疆大区总经理,他的职务变化之快令名片更替不及。“刚印好没多久就要更换了,浪费了许多。”李强开玩笑地说。2010年,他被评为“感动华孚人物”。
张继生,现任新疆恒孚棉产业集团总经理,原先在奎屯锦业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当了22年总经理,后在兵团农七师发改委任职10年。华孚与农七师合作后,孙伟挺曾与之恳谈了3个多小时,对其*为赏识并充满信任。张继生是兵团与华孚共同推荐而出任总经理的,因为他“既懂棉纺,又懂棉花,为人正直、有责任心,坐镇哪里,哪里就不会乱。”
这样的人物在新疆的华孚还有不少,如五家渠华孚副厂长苗峥嵘、陈自友,石河子华孚厂长魏湘彦等等。用马新平的话来说,他们都曾在上万人的厂里当过老总,现在他们的精神状态比以往要好得多。
除了大量提拔和任用地方人才,华孚也从总部派遣了不少骨干援疆。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公司副总裁黄建军从公司发力新疆就来西部,公司在新疆的诸多业务就是由他来推动的。新疆华孚纺织有限公司(阿克苏华孚)副总经理王远学也是2006年6月就入疆,3年后他的妻儿也来此地,目前妻子杨德梅在石河子华孚任品质部经理。杨德梅说:“刚到阿克苏时,工厂里只有我和王远学知道色纺为何物。”在五家渠、石河子、奎屯莫不如此,色纺事业就是这样一点点起步的。
在谈及产业转移的经验时,孙伟挺深感人才输出之瓶颈,他说:“随着华孚这些年在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产能布局,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西进的瓶颈。这方面的难题,除了企业自身通过本土化培养、人才交流等方式来缓解,也希望当地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回报社会奉献真情
正如孙伟挺所承诺的,华孚各新疆子公司如今已不仅仅成为华孚集团的一支优胜力量,为行业转型升级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石河子华孚就是一个典型。
生产力上,石河子华孚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钢联、(自调匀整)并条机、精梳机、全自动络筒机、全自动转杯纺纱机等设备,全面实现智能化纺纱。其气流纺纺纱生产线,引进了国际先进的R360型360头转杯纺纱机,生产效率是环锭纺的15倍,用工仅为环锭纺的1/4。华孚对天宏新八棉的改制,并没有让生产骨干流失,他们已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加入华孚后,兵团精神的那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华孚文化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厂长魏湘彦说。更难得的是,公司员工脸上始终挂着由衷的微笑,身上洋溢着激情。孙伟挺每次来石河子都为之感动。
石河子华孚还是一家福利企业,1030名员工中有326名残疾职工。公司生产部经理朱建华如此介绍管理残疾员工的做法:“将工作岗位进行工作量的量化,解决每个残疾员工上班干什么,如何干,干多少的问题,同时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成立了工段、班、组,这些班组长全部是在残疾员工中选举产生的;通过残疾员工自己管理残疾员工的管理模式,调动了残疾员工的工作积*性,消解了正常人与残疾员工管理中的摩擦。”
目前在石河子华孚的各个生产领域都有残疾员工的身影,“真正发挥了残疾员工为生产服务的作用”。冯彪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他从小患上小儿麻痹症,在周围人的异样眼光中长大,但他在石河子华孚找到家的温暖。在石河子华孚工作期间,他自强不息、刻苦自学,取得了大学文凭,被公司安排到生产核算员的岗位,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华孚现在是一个民企,但职工感受到的温暖一点不逊于原来的国企。因此,“90后”大学生冯若冰选择了石河子华孚,并准备在这里创建她的事业。
■他在影响着当地纺织业
2011年6月23日,在新疆石河子纺织协会换届选举工作大会上,孙伟挺被选举为石河子纺织协会会长。会上,他对石河子纺织的未来作出思考,并提出了增长途径——走差异化之路,加强内部管理。同时,针对石河子现状,孙伟挺以沿海人开阔的视野,综合产业转移的丰富经验,在劳动力、资金、
而在对南北疆的走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华孚的发力正在影响着当地产业发展的模式和布局。如在与农六师、农七师的合作中,孙伟挺力主的“产业链合作,市场化运作”,被兵团领导称之为“改变了棉花种植与交易的模式”,供与需无缝对接,同时也提升了棉花品质。位于阿克苏的新疆纺织工业城,是华孚与阿克苏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华孚出资70%,政府投资30%。项目占地60平方公里,集棉纺、化纤、针织、梭织、染整、家纺、服装、仓储物流、动力能源、生活贸易十大功能区,其发展前景令人憧憬——要建设成新型现代化的纺织工业城,打造成东部纺织产业向新疆转移的示范基地,国家西部面向中亚、南亚乃至欧洲的重要纺织品出口基地,南疆纺织产业创业、投资致富、就业再就业基地。该项目已被列为新疆纺织发展重点项目,建成后可能改变的不仅仅是新疆纺织的现状,对南疆经济乃至全国纺织业都会带来深刻影响。
此外,华孚盘活了一些倒闭的老企业并建设了众多新项目,每个新项目的用工可能达上万人,因此华孚工程也被赋予了维稳等政治意义。“多民族融合在一起,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农六师五家渠市政委、党委书记马新平说。
■纺织英雄会聚色纺业
新疆原有的纺织企业虽然有不少经营不善,却也培养了很多人才,从车间的技术骨干到懂经营会管理的行政人员,工厂的倒闭让他们一下子失去了用武之地。华孚西进过程中,除了整合棉花资源外,更整合了众多优秀的人力资源。
李强,原是新疆天宏新八棉产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曾率领企业创造了不少佳绩。2009年公司被华孚收购后,他也成为了华孚的一员。从新成立的石河子华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到华孚新疆大区副总经理,及至目前担任华孚研发与生产系统副总监、新疆大区总经理,他的职务变化之快令名片更替不及。“刚印好没多久就要更换了,浪费了许多。”李强开玩笑地说。2010年,他被评为“感动华孚人物”。
张继生,现任新疆恒孚棉产业集团总经理,原先在奎屯锦业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当了22年总经理,后在兵团农七师发改委任职10年。华孚与农七师合作后,孙伟挺曾与之恳谈了3个多小时,对其*为赏识并充满信任。张继生是兵团与华孚共同推荐而出任总经理的,因为他“既懂棉纺,又懂棉花,为人正直、有责任心,坐镇哪里,哪里就不会乱。”
这样的人物在新疆的华孚还有不少,如五家渠华孚副厂长苗峥嵘、陈自友,石河子华孚厂长魏湘彦等等。用马新平的话来说,他们都曾在上万人的厂里当过老总,现在他们的精神状态比以往要好得多。
除了大量提拔和任用地方人才,华孚也从总部派遣了不少骨干援疆。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公司副总裁黄建军从公司发力新疆就来西部,公司在新疆的诸多业务就是由他来推动的。新疆华孚纺织有限公司(阿克苏华孚)副总经理王远学也是2006年6月就入疆,3年后他的妻儿也来此地,目前妻子杨德梅在石河子华孚任品质部经理。杨德梅说:“刚到阿克苏时,工厂里只有我和王远学知道色纺为何物。”在五家渠、石河子、奎屯莫不如此,色纺事业就是这样一点点起步的。
在谈及产业转移的经验时,孙伟挺深感人才输出之瓶颈,他说:“随着华孚这些年在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产能布局,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企业进一步西进的瓶颈。这方面的难题,除了企业自身通过本土化培养、人才交流等方式来缓解,也希望当地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回报社会奉献真情
正如孙伟挺所承诺的,华孚各新疆子公司如今已不仅仅成为华孚集团的一支优胜力量,为行业转型升级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石河子华孚就是一个典型。
生产力上,石河子华孚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钢联、(自调匀整)并条机、精梳机、全自动络筒机、全自动转杯纺纱机等设备,全面实现智能化纺纱。其气流纺纺纱生产线,引进了国际先进的R360型360头转杯纺纱机,生产效率是环锭纺的15倍,用工仅为环锭纺的1/4。华孚对天宏新八棉的改制,并没有让生产骨干流失,他们已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加入华孚后,兵团精神的那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华孚文化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厂长魏湘彦说。更难得的是,公司员工脸上始终挂着由衷的微笑,身上洋溢着激情。孙伟挺每次来石河子都为之感动。
石河子华孚还是一家福利企业,1030名员工中有326名残疾职工。公司生产部经理朱建华如此介绍管理残疾员工的做法:“将工作岗位进行工作量的量化,解决每个残疾员工上班干什么,如何干,干多少的问题,同时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成立了工段、班、组,这些班组长全部是在残疾员工中选举产生的;通过残疾员工自己管理残疾员工的管理模式,调动了残疾员工的工作积*性,消解了正常人与残疾员工管理中的摩擦。”
目前在石河子华孚的各个生产领域都有残疾员工的身影,“真正发挥了残疾员工为生产服务的作用”。冯彪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他从小患上小儿麻痹症,在周围人的异样眼光中长大,但他在石河子华孚找到家的温暖。在石河子华孚工作期间,他自强不息、刻苦自学,取得了大学文凭,被公司安排到生产核算员的岗位,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华孚现在是一个民企,但职工感受到的温暖一点不逊于原来的国企。因此,“90后”大学生冯若冰选择了石河子华孚,并准备在这里创建她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