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规”,是规模以下小微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的简称。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小升规”,相当于绍兴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从小舢板发展成了驱逐舰,从游击队壮大成主力部队,从婴儿健康长大为青壮年,不仅壮大了绍兴经济实力,而且对绍兴经济的生态环境改善、转型升级的实现等,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小升规”对企业来说是一道发展门槛,垮过后可以享受针对规上企业的政策优惠,规范发展;对地方经济来说也是一道助力,从此纳入地方经济统计指标,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小升规”的企业从数量到质量,都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未来发展实力的“红利”指数。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百检网(www.baijiantest.com)
绍兴向来是小微企业大市,小微企业给绍兴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优势所在和活力之源。但在近几年的经济形势下,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产业层次不高等原因,遭受到较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小微企业管理模式单一,土地不能竞标、融资贷款难、申报**受制、发展空间受限等制约因素已经凸显,急需加快转型升级为规上企业的步伐,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不惜大投入引进全进口设备,产品设计必须走高端路线。在柯桥区滨海工业区,有这样一家纺织企业,大投入出质量、少排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短短几年以翻番速度发展,年贸易额超过了1亿美元,成为绍兴纺织印染行业的标杆企业,这家企业名叫绍兴迎丰纺织有限公司。
20多年创业中
从卖布到形成纺织全产业链
大面积的厂房,高档次的办公楼……走进“迎丰”,给人**印象便是规范、整洁,普通纺织印染企业阵阵刺鼻难闻的气味,在这里无影无踪。
“那时候学习成绩不好,所以只好做生意去了。”谈及自己创业的初衷,“迎丰”董事长傅双利坦言当时也是无奈之举。初中毕业18岁的毛头小伙,凭着一股子朝气和肯吃苦的劲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柯桥轻纺城掘到了**桶金。
“几年后,市场里卖布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难做,我感觉不变不行了。”24岁的傅双利,加入了外贸大军,从一开始只有5人的团队发展到拥有152 0173 3840人的外贸企业,作为**代吃纺织外贸“螃蟹”的生意人,傅双利无疑是成功的。
傅双利做的主要是欧洲和美洲的市场,几年下来,客户对纺织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因为仅仅是中间商,产品不过关、交期延迟等现象时有发生,也让公司碰到了发展瓶颈,于是又一次变革开始了。
在2009年,傅双利收购了一个纺织厂,成立铭园纺织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300台圆机,出口针织布。在此基础上,公司又向印染行业进军,终于形成了百检、印染、外贸一条龙产业链。产业链问题解决了,产品生产能自控后,*近3年成了“迎丰”的飞速发展期。
数据*能说明问题,入驻滨海工业区仅仅不到两年时间。“迎丰”几乎每年都在以翻番式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去年,公司资产总额、营业收入、贸易额等各项数据都比2012年增长****以上,其中资产总额由1.28亿元飙升到3.57亿元,年出口贸易额突破1亿美元。公司负责人介绍,从前三个季度情况看,今年的数据可能会更漂亮,翻番式的增长不成问题。
产品做成啥样,客户远程实时跟踪
走进“迎丰”的染厂车间,工人寥寥,没有刺鼻的气味,上百台机器在不停运转,颠覆了记者对传统印染厂的印象。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省环保部门的领导还专门到厂里考察。显然,在节能环保方面,“迎丰”已经成了绍兴印染行业的标杆。
如此现代化的工厂,自然离不开大手笔的投入,公司的厂房建设加设备购置,总共花了4亿多元。据公司技术部门的人员介绍,目前“迎丰”拥有绍兴印染行业内*为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设备和环保设备。公司从德国引进了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低浴比气流染色机作为主要的染色设备,后整理也采用进口的天然气定型机,同时还配套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日本、意大利的前道、后道等设备,在节能环保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公司还配有先进的面料测试中心,可以对织物强力、耐洗色牢度、汗渍牢度、马丁代尔耐磨、甲醛含量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测,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
“别的印染厂染一吨布要10吨水,我们只要3吨,关键是产品的品质能保证,附加值能提高。”该公司技术部的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直白点讲,我们公司的产品在价格上没有优势,反而要略高,但设备先进了,生产也规范,价格高一点客户也乐于接受。”而在傅双利眼中,纺织产业虽然是传统产业,但投入也会有很好的回报。为此,他们还专门花了152 0173 3840余万元,实施信息化项目,“我们的产品管理趋于规范化、透明化,客户的产品做成什么样,远程的电脑上都能实时跟踪。”“绍兴的纺织业有几十年的基础,没有理由做不好。”和很多人的看法不同,傅双利觉得有扎实的产业链条和政府的扶持,绍兴的纺织业依然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只不过,这样的优势需要不断的投入来更新换代、进行提升。“做实体的投入,虽然回报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终究会有产出。就印染行业来说,今后节能环保肯定是个大趋势,我们只是先走了一步。”
一年有100多天“走出去”,才跟上了国际潮流
记者采访傅双利是在前天上午,前一夜,他刚刚风尘仆仆从上海的国际纺织品展览会上赶回绍兴。这样的国内外大型展会,傅双利每年都要参加10多个,且乐此不疲。在他眼中,展会上到处都是商机。
“每年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在国外的时间超过100天。”用傅双利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当初只有初中毕业文化的他,如今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常年到国外“取经”,让傅双利尝到了甜头,不仅和客户沟通了感情,订单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国外刚刚流行什么面料,“迎丰”的产品就能跟上,过些日子就能大卖。
“这几年公司发展快速,和3年前的一次产品转型有很大关系。”傅双利告诉记者,当初他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发现针织产品越来越流行,于是赶紧调整了产品结构,把主要产品改成了针织,这才走在了其他企业的前头。
谈及自己的经商经验,傅双利用“懂得”和“舍得”两个词来形容,“舍得”自然就是指投入,而“懂得”便是求新求变。“时髦一点,所谓‘变’就是转型升级和创新。”傅双利说,在“迎丰”,有一个50人左右的设计研发团队,几乎每周都会有10多款新产品被开发出来。在他眼中,这便是企业不断转型、创新的不竭动力,也是纺织这个传统行业做大做强的*大后盾。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