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带动纺织工业迅速发展和纺织用棉需求大幅增加,棉花供求关系已由基本平衡进入到产不足需阶段,未来依靠大量进口满足国内纺织工业需求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增大。我国棉花生产长期面临着价格大起大落、面积大增大减的突出问题。同时,品种“多乱杂”、基础设施条件差、病虫危害严重、机械化水平低等因素也制约着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3个优势区。其中,黄河流域棉花优势区包括天津、冀东、冀中、冀南、鲁西南、鲁西北、鲁北、苏北、豫东、豫北、皖北、晋南、陕西关中东部地区,主要包括152 0173 3840个重点县;长江流域棉花优势区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安徽沿江棉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区,主要包括60个重点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优势区着力提高棉花品质一致性,有效控制异性纤维混入。西北内陆棉花优势区包括南疆、东疆、北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主要包括98个重点县,稳定发展海岛棉,着重提高纤维强力和原棉一致性,扩大异性纤维治理成效。
主攻方向:立足提高国内自给率,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是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和基础地力建设,提高抗灾保丰收能力;二是加快品种创新和良种推广,提高品种的抗病虫、耐盐碱、耐干旱和高产稳产等能力,突出抓好节水、节肥、节药等省工节本技术研发应用;三是加快推广采棉机具,减轻劳动强度,缓解用工紧张矛盾,降低生产成本,稳定植棉收益;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发展目标:到2015年,3大优势区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植棉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左右,单产水平提高到95公斤/亩左右,皮棉总产达到810万吨左右,力争满足国内需求量的50%以上。品种品质结构明显改善,陆地长绒棉、中长绒棉、中短绒棉之比由2∶93∶5调整为5∶85∶10。
区域布局:着力建设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3个优势区。其中,黄河流域棉花优势区包括天津、冀东、冀中、冀南、鲁西南、鲁西北、鲁北、苏北、豫东、豫北、皖北、晋南、陕西关中东部地区,主要包括152 0173 3840个重点县;长江流域棉花优势区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安徽沿江棉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区,主要包括60个重点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优势区着力提高棉花品质一致性,有效控制异性纤维混入。西北内陆棉花优势区包括南疆、东疆、北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主要包括98个重点县,稳定发展海岛棉,着重提高纤维强力和原棉一致性,扩大异性纤维治理成效。
主攻方向:立足提高国内自给率,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是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和基础地力建设,提高抗灾保丰收能力;二是加快品种创新和良种推广,提高品种的抗病虫、耐盐碱、耐干旱和高产稳产等能力,突出抓好节水、节肥、节药等省工节本技术研发应用;三是加快推广采棉机具,减轻劳动强度,缓解用工紧张矛盾,降低生产成本,稳定植棉收益;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发展目标:到2015年,3大优势区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植棉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左右,单产水平提高到95公斤/亩左右,皮棉总产达到810万吨左右,力争满足国内需求量的50%以上。品种品质结构明显改善,陆地长绒棉、中长绒棉、中短绒棉之比由2∶93∶5调整为5∶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