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调查显示,东莞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在转型中,逐渐走向高端。有业内人士表示,东莞zui近两年的转型期中,大多数倒下的企业都是低端鞋企。
既转型,也转移
在东莞,制鞋业以东莞西部、南部的厚街、虎门、南城为中心,高埗、寮步、沙田也有一定规模。厚街鞋业是东莞的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除了鞋业制造工厂之外,还聚集着设计、研发等服务业,以及皮革等上游原材料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集群。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实现增加值219 .79亿元,累计同比增长3.5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73%.从规模上看,这一产业是东莞目前的第三大产业。在东莞市的十二五规划中,被确立为全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在前两年的经济危机中,东莞有不少鞋企倒闭。但有业内人士介绍,近两年在东莞,有时甚至有一个月倒闭100余家鞋企,但又新增近200家的现象,在转型升级期,制鞋行业仍有较大机遇。
东莞市皮革鞋业商会会长王胜培介绍,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制鞋企业开始从低端加工往高端方向发力,从目前来看,大多数被淘汰的企业都是低端制造业企业。真正的高端企业虽然受到冲击,但除非个别企业主自身经营不善,大多受影响有限。2013年年底初步统计的数据显示,东莞鞋业出口量有所减少,但单价有所提高,zui终出口额与2012年基本持平。
相关人士介绍,鞋的出口量减少主要与市场库存过高有关,也与企业转移有关,但由于鞋业走向高端,因此出口单价得到了提高。
此外,据王胜培介绍,随着广东省制造业“双转移”的趋势,不少鞋企也在进行转移,东莞的鞋企一方面向粤北地区如韶关等地转移,也向湖南、四川、江西等传统外来务工者流出地区转移。另一方面,鞋企还瞄准了东南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据亚洲鞋业协会不完全统计,转移柬埔寨的中国制鞋企业有40多家,超过50%为港台资企业,其中不少是从东莞迁移的台企。有业内人士估算,由于柬埔寨等国人工便宜,同时还有税收优惠,两年前鞋企转移过去后的成本可能可以下降一半。
进入2014年,鞋企的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仍在进行。东莞鞋企转移是加工环节的转移,而不是整个产业链的转移,有数据显示,全球鞋业七成中高端订单在东莞接单后发散到全国各地生产。
鞋材同步走向高端
“从发展方向来看,东莞鞋材这两年正在逐渐走向高端。”东莞鞋材行业商会副会长刘国民介绍,东莞鞋材产业的不断升级提升,也是整个东莞鞋业产业链升级的一部分。福建莆田人刘国民从156 0190 2607年前后就来到东莞经商,当时东莞鞋业刚刚起步,与制鞋相配套的皮革等原材料贸易尚未形成规模。包括刘国民在内的一批福建籍商人与一些东莞商人一起经营起了皮革等鞋材贸易。由于国内牛皮等皮革产量有限,他们开始从美国、阿根廷、澳洲等产牛地区大规模进口皮革。随后,他们的生意随着东莞鞋业的扩张而扩大,成为东莞鞋业完整产业链的一环。
刘国民介绍,目前,厚街的皮革贸易商至少有2000家,主要都是经营制鞋所需的皮革原材料。同样是牛皮,等级不同价格也不同。据介绍,皮革的品质差别在价格上也有所体现,同样是牛皮,低端的每英尺不到15元人民币,高端皮革每英尺批发价要25-30元人民币不等。刘国民估算,目前有七成左右的皮革贸易商开始逐步转向高端皮革。他认为,客户对鞋的品质要求升级,欧美等出口目的地对产品的质检标准提高等因素,都推动着鞋材的升级提高。
东莞市皮革鞋业商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炤良介绍,制鞋行业走向高端,与高端材料、新工艺、新设计等密切相关,首当其冲的就是原材料。王炤良告诉南都记者,制造一双鞋,一般需要40至50种原材料,随着东莞制鞋产业的发展,这些上游原料产业在东莞都有相当的发展,“完善的产业链也是东莞制鞋业的核心竞争力。”王炤良说,一些工厂转移到内陆省份,有的发现某种原材料备货不足,需要到东莞补货,至少要耗费**,而东莞本地工厂如遇类似情况,“派个业务员到街上就能拿到货,只要1小时就行”。
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定制、精益生产提升,高端机械装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东莞市机械行业协会副会长黄景光此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指出,2013年国内高端机床的消费提高很多,并且已经形成一个大趋势。
在产业规模上,东莞产业链配套完善、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副总经理张鸿指出,全球鞋业70%的中高端贸易订单在东莞接单后发散到全国各地生产,包括浙江、温州等企业的订单都是从东莞发出。
2 .5产业+总部概念
去年11月6日,第五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在东莞厚街举行。论坛聚集了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业内外人士,参会者认为,包括制鞋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应延长产业链,东莞部分企业已经走上了“2.5产业之路”,这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所谓“2.5产业”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
王炤良介绍,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东莞鞋企,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研发、设计团队,可以针对客户独特的需要,对产品进行改进,对设计进行升级。同时,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也对研发有相当的投入,不少企业除了提升设计水平之外,在鞋的功能上也进行了研发。
在东莞厚街,包括世界鞋业产业基地及东莞新濠畔、南峰国际等鞋材贸易市场陆续建立,这些产业的投资者大多是鞋材、鞋业的企业主们。业内人士介绍,在制鞋产业转型的契机中,他们也将资本投向鞋业服务产业上。张鸿认为,东莞制鞋业的总部不可能搬到东南亚,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承接整个庞大的产业链。总部概念是现在东莞鞋业的趋势。目前,全球多个**行业商会、协会的总部设在东莞,多个行业巨头的研发中心也在东莞,东莞未来会成为制鞋行业商贸平台。
在鞋业的出口遇到困难时,东莞众多原本只做出口的鞋企也开始试水内销市场。“工厂店模式”就是试水的成果。去年,东莞皮革鞋业协会**工厂店厚街跨日店正式经营以来,会员从10家增加至20多家。目前,在东莞虎门高铁店面积达1200平方米,规模扩大了一倍。这些会员企业此前多从事出口业务,大多没有内销经验。王炤良介绍,工厂店的出现,可以帮助会员企业消化一部分库存,节约成本,同时,进驻工厂店也无需他们承担入场费、人力等各种成本。未来,会员企业将组建“品牌联盟”,打破“单兵作战”的制约,联合向外拓展。
此前在论坛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林毅夫指出,国内企业可以考虑走得更远,比如去到目前工资只有东莞四分之一的非洲国家。不过,王胜培介绍,真正转移走的企业大多是低端制鞋业,或制鞋工艺中的相对低端流程,如鞋面制造等。
近期,甚至有不少鞋企开始回流东莞这一鞋业中心,王炤良介绍,东南亚国家的体制、文化、工人素质上,都与国内有较大差距,再加上一些国家政治形势并不稳定,不少企业转移后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且管理成本、人工成本也较之前有所提高。此前有专家表示,王胜培曾考虑将自己的鞋企转移到东南亚,他前去考察后却发现,当地的工人技术水平较差,在东莞的熟练技术工人,工作效率可能是当地工人的两到三倍。
产业链上的合作
东莞市鞋材行业协会会长方沛基告诉南都记者,在东莞,产业链间共同合作谋求发展,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多年的共同发展中,产业链上下游、同一产业之间的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一些企业也在危机中抱团发展,共渡难关。
今年仅26岁的范伟基4年前就和兄弟在东莞厚街租下商铺,开了一家万盛皮业公司,主营鞋材皮革。此前,范伟基就在刘国民的皮革贸易公司内打工,作为老乡,刘国民支持了范伟基的创业想法,并且在范伟基创业单干时,给他提供了货源、资金上的支持。“蛋糕只会越做越大。”刘国民这样认为。他曾帮助不少公司员工进行创业,作为外地商人在东莞经商多年,虽然他也遭到一些竞争对手恶意打压,但他并不在意。相反他认为,只有大家共同发展,互相支持,才能建立起较好的商业秩序,促进行业的进步。
这样的情形在制鞋企业中也存在。王炤良介绍,一些制鞋企业需要将鞋面等工艺流程转移,正好企业内有一些来自湖南、四川等省份的老员工,企业主往往会支持这些老员工回老家创业,给予资金或设备的支持,或合作办厂,或者在当地投资聘请老员工任厂长等。王炤良说,这些老员工懂技术,在东莞往往做到工厂经理等职位,又熟悉老家当地的情况,在当地管理工厂也较有优势。“这实际上也给了员工一次创业的机会。”王炤良告诉南都记者,这两年从四川、湖南等地每天都会发来大量加工好的鞋面,到东莞后进一步加工成成品鞋。
近两年在遇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时,产业链不同环节间也往往能合力面对困难。东莞南峰国际商贸广场的负责人陈治林介绍,去年美国知名运动鞋企斯凯奇因遭遇资金链问题,要求在东莞的生产厂商将回款时间从正常的30天延长到60天。面对这种情况,上游的鞋材供货商也给予了支持,同样延长了货款支付时间。2013年,斯凯奇在美国的销量大增,相应订单也大大增加了。刘国民表示,因为在长期经营中,产业链上各企业都能保持较好的互信,这是合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