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100双女鞋就有一双‘成都造’,奥巴马夫人就穿过成都鞋。”通过整合运营“中国女鞋之都”品牌,“成都女鞋”叫响世界。品牌的重要推动者——四川西部鞋都公司董事长彭军由于对行业的突出贡献,入围“2006年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
这几年,成都女鞋历经风雨,有人选择了离开,彭军依然坚守。他对鞋业有怎样的情感?3月22日,记者再回访。
用责任去坚守
记者:通过构建完整产业链,2006年成都女鞋迎来产业发展高峰,您也在这一年当选十大财经风云人物。
彭军:过去十年来,成都武侯区鞋业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整合运营“中国女鞋之都”品牌,积*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中国制鞋业增长*快的区域。能获得2006年财经风云人物的殊荣,其实是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肯定;对我,这是一次偶然,一种幸运。
记者:过去几年算是鞋业发展的“多事之秋”,能否谈谈您的心路历程?
彭军:先是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随后是2009年俄罗斯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突然关闭——过去这是成都女鞋外销的主渠道,近7成销往俄罗斯。市场关闭后,成都女鞋对俄罗斯出口一度停滞。那时我为了找出路,在俄罗斯、广东、成都来回跑、成天飞。
2009年底,我们在广州运作的全国**跨区域产业运营平台——“成都女鞋(广州)工厂出口订货中心·成都鞋城”成立。为何做这个平台?鞋企做外贸,若没有成熟的采购渠道、完善的外贸服务平台,成长的代价会很高。若将成都的生产优势、沿海的窗口优势,以及海外市场整合起来,企业相当于在家门口就把外国人的生意做了,岂不是一件美事?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广州项目“流产”了。现在我们计划再用3-5年来打造四川外销鞋城,我们希望造成一艘商业“航母”。航母和货船的根本区别是,航母作为一个战斗平台,具有辐射能力、服务能力、全方面的应对市场能力。
记者:您坚守的动力是什么?
彭军:运营服务商相当于一个施工队,战略、蓝图、目标确定后,就必须执行好。我们要用责任去坚守,在困难的时候不能甩“摊子”。
接盘400亿需做好10年规划
记者:成都鞋业有近400亿元产值亟须转移,为何要转?省内市州如何接盘?
彭军: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是规律。成都鞋业要想继续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转移也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并为成都鞋业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转型腾挪空间。川内不少市州积累了丰富的产业链元素,成都与三四级市场的劳动力成本差高达40%,因此,省内转型的空间很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承接地必须做好产业10年规划。鞋业是典型的“两高两低”产业——两高:就业率高、劳动力成本高;两低:附加值低,税收贡献低。因此,不能盲目干,一定要想清楚,有没有为这个行业做好十年付出的准备。另外,还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容量。一个产值50亿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吸纳3万-4万产业工人。亟待转移的鞋业体量是400亿,且不大可能分散布局,人口突然增长30万-40万人,城市是否容纳得下?
每一个产业的转移就是一次“涅槃”,要么重生、要么消亡。一定要有科学、良性的规划和制度来指导转移,否则任何产业不可能生长、发育、成熟,甚至会在转移过程中消亡、消失。
希望评选活动传递正能量
记者:重新回顾“中国女鞋之都”走过的这些年,您认为这一行业的发展为社会传递了什么正能量?
彭军:十年来,我们走过一条艰辛的创业路。鞋老板们北上北京,南下广州,闯荡俄罗斯……语言不通、不了解国外买家的需求、抗击国外市场风险能力弱等劣势,让成都鞋企交了昂贵的学费;接踵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更是雪上加霜,一些鞋企甚至一夜之间人去楼空。但如今你们看,成都女鞋已遍布俄罗斯、中亚,部分品牌还进入欧美市场。全球每一百双女鞋中,就有一双产自成都。成都鞋业风雨屹然不倒,靠的就是坚韧不拔的精神,靠的就是技术研发、经营方式、市场拓展的持续创新。这,就是成都鞋业带给企业的正能量。
我们行业内部正在寻找榜样的力量,希望能发挥正能量,形成凝聚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相信财经风云人物评选活动能向社会传递这样的正能量。
记者:您认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榜样力量?
彭军:榜样的力量不仅要推动自身发展,还要推动行业、区域的进步。我认为,榜样应具备三个“力”:领军人物有号召力,企业有增长力,品牌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