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先行者,温州一直以来给人以民间资本充盈的印象。事实上,温州民间闲资达1000亿元,每年还有上亿元资金拼命“外逃”。一向靠活力四射的民资“打天下”的温州,如今开始张开双臂欢迎外资进入,倾力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一号工程,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水平的新路。
困境:“螺蛳壳里做道场”
长期以来,温州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小品经济”、“小商经济”。由此,经济结构低小散、低效益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市有关部门披露,号称三大支柱产业的服装、皮鞋、低压电器,每个行业的年产值有300多亿元,但税收贡献率低,与高产值“信息不对称”。
温州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多年来已“*尽能事”,但往往摁下葫芦浮起瓢,收效甚微。2005年初,温州的决策层经过深入分析认为,老吊在民营经济一棵树上,靠其自身的“内力”去摆脱低小散,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空间有限。严峻的经济现实逼使他们开阔新思路:寻求“外力”,推动产业结构质的飞跃。
温州由此大胆提出引进外资一号工程的导向战略。引进外资并非新招数,但对开改革之先河、落开放之后步的温州,却有特殊意义。有关数据显示,温州近20年实际引进外资只有10多亿元,仅为周边宁波市2004年一年引进外资的1/3。温州的一号工程实际是“补课工程”,补引进外资之课。
但是,该决策一时难以形成共识。有人提出质疑:温州民资殷实,没必要舍“民”求“外”。有人心存悲观:温州偏离长三角,区域位置偏僻,经济格局“小打小闹”,引进外资是一厢情愿,世界500强或优秀外资企业未必看得上。也有人忧心忡忡:这会加剧肥水外流。温州土地资源瓶颈制约严重,连民企都不够用,哪能再供应外商。
许多民企老板更是心态复杂。他们长期受家族经济、血缘经济、“鸡头经济”的影响,“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合资办厂增加费用和矛盾”、“多个香炉多个鬼”、“不愁资金和经营”、“高攀不上,门户不当”等五花八门的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引进外资并不钟情。
对策:“公转”促“自转”
针对上述引进外资“要不要”、“能不能”、“该不该”、“行不行”等问题,温州的决策层意志坚决,他们积*做“公转”促“自转”的工作。
“公转”:营造引资环境,制订导向政策,引导教育企业转变观念,千方百计支持、鼓励民营企业自我引资。“自转”:让企业自由选择,自我作为。市委书记王建满说,我们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产业对接;不是一般的引进,而是进出对流;不是单纯的引资(独资),而是借梯登高。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发展之路,这是温州再创新优势、提升产业档次的捷径,也是温州今后发展的重要出路。
温州决策层这一“产业对接”思路逐步受到广大企业的认同。温州远洋眼镜公司董事长叶子建说,温州的一些支柱产业发展的弹性还很大。比如眼镜行业,普通眼镜在国际市场卖2美元,还有20多美元的增值空间。整个温州太阳镜和镜片的销量占全球40%,全世界50%的采购商都盯着温州眼镜,而且太阳镜的需求有增无减,还有很大市场空间。但这个行业缺的是技术和品牌,如果实现有效嫁接,就能迅速提升企业产品档次,打响温州的眼镜品牌。
基于这种理念,叶子建组织眼镜商会积*作为,许多眼镜企业在各级政府和眼镜商会的扶持下,主动寻找有品牌、有高科技含量的外资,多渠道开拓“嫁接工程”。
绝招:“腾笼换鸟”逼双赢
***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市引进外资的主战场。温州在开发区重点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叫停2003~2004年已公示安排土地、拟批准进入工业园区的17家大型内资企业,要求这些民营企业嫁接求生。17家内资企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它们四处寻找外资“谈恋爱”。
温州和合拉链公司为了扩大再生产,要求增地25亩。开发区曾公示供地方案,同意供地。后来“世道”一变,公司被逼得跟着变。经过多方努力,该公司终于与德国有60多年拉链生产历史的世界拉链巨头瑞斯拉制造公司嫁接,总投资700万美元,引进外资156 0190 2607万美元,建立了合资企业。这嫁接一下子提升了产业档次,使公司的产品从国内**变成国际**。当年,开发区17家被叫停的内资企业已全部实现嫁接,获批的土地更多。和合公司董事长黄松桂说,“腾笼换鸟”表面看起来是亏待了内资企业,但实质上是内资与外资都获得双赢。
温州经济格局一大特色是传统产业量大面广,诸如皮鞋、服装、低压电器等,被称为“铺天盖地”。而一些国际品牌和国际**企业被称为“顶天立地”。在传统产业领域,众多民营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优化产业结构的大戏。2005~2006年,温州共引进合同外资18.48亿美元,全市传统支柱产业与外资嫁接的项目占“以民引外”项目的50%以上。
深化:“挑肥拣瘦”、“以产引外”
2006年以来,温州市“招商引资”的重心向“招商选资”转移,注重“以民引外”的质量。中国低压电器领军企业德力西集团公司选择国际“巨无霸”企业德国施耐德公司进行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全面深层次的嫁接。董事长由中方出任,产品打中国德力西品牌。这项合作将对德力西产生质的拉动,合资企业可创年产值22.6亿元。
引人注目的是,温州市各级政府及一些企业同时将“以民引外”转向“以产引外”,以“打造温州集群经济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目标,引进“产业链”,深化一号工程。
温州是世界**的“鞋都”,制革、制鞋产业称雄天下。从事该集群经济的企业达5000多家,年总产值超400亿元。贡献并支撑这个“下游产业”的主要是以瑞安市华峰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中游产业”,该公司主要生产用于服装、制革、制鞋原料的氨纶、聚氨酯,年产值40亿元。但其“上游产品”主要受控于德国拜耳、巴斯夫公司等世界**跨国巨头。
温州市及其下辖的瑞安市政府为了形成整体产业链,使产业链更加合理、科学,就利用华峰在全国业内“龙头老大”的市场地位和超大需求份额,千方百计引外,成功招引了“亚洲一号”聚氨酯企业日本NPU公司专门到瑞安投资3600万美元,与华峰做“邻居”,办起**华峰的“上游产业”。这项“一毛不拔”的“合资”项目,有效地打造出整个温州制革、制鞋、服装的新产业链,也使华峰的供求格局得到优化,大大增强了市场的主动性。
来源:半月谈
困境:“螺蛳壳里做道场”
长期以来,温州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小品经济”、“小商经济”。由此,经济结构低小散、低效益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市有关部门披露,号称三大支柱产业的服装、皮鞋、低压电器,每个行业的年产值有300多亿元,但税收贡献率低,与高产值“信息不对称”。
温州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多年来已“*尽能事”,但往往摁下葫芦浮起瓢,收效甚微。2005年初,温州的决策层经过深入分析认为,老吊在民营经济一棵树上,靠其自身的“内力”去摆脱低小散,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空间有限。严峻的经济现实逼使他们开阔新思路:寻求“外力”,推动产业结构质的飞跃。
温州由此大胆提出引进外资一号工程的导向战略。引进外资并非新招数,但对开改革之先河、落开放之后步的温州,却有特殊意义。有关数据显示,温州近20年实际引进外资只有10多亿元,仅为周边宁波市2004年一年引进外资的1/3。温州的一号工程实际是“补课工程”,补引进外资之课。
但是,该决策一时难以形成共识。有人提出质疑:温州民资殷实,没必要舍“民”求“外”。有人心存悲观:温州偏离长三角,区域位置偏僻,经济格局“小打小闹”,引进外资是一厢情愿,世界500强或优秀外资企业未必看得上。也有人忧心忡忡:这会加剧肥水外流。温州土地资源瓶颈制约严重,连民企都不够用,哪能再供应外商。
许多民企老板更是心态复杂。他们长期受家族经济、血缘经济、“鸡头经济”的影响,“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合资办厂增加费用和矛盾”、“多个香炉多个鬼”、“不愁资金和经营”、“高攀不上,门户不当”等五花八门的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引进外资并不钟情。
对策:“公转”促“自转”
针对上述引进外资“要不要”、“能不能”、“该不该”、“行不行”等问题,温州的决策层意志坚决,他们积*做“公转”促“自转”的工作。
“公转”:营造引资环境,制订导向政策,引导教育企业转变观念,千方百计支持、鼓励民营企业自我引资。“自转”:让企业自由选择,自我作为。市委书记王建满说,我们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产业对接;不是一般的引进,而是进出对流;不是单纯的引资(独资),而是借梯登高。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发展之路,这是温州再创新优势、提升产业档次的捷径,也是温州今后发展的重要出路。
温州决策层这一“产业对接”思路逐步受到广大企业的认同。温州远洋眼镜公司董事长叶子建说,温州的一些支柱产业发展的弹性还很大。比如眼镜行业,普通眼镜在国际市场卖2美元,还有20多美元的增值空间。整个温州太阳镜和镜片的销量占全球40%,全世界50%的采购商都盯着温州眼镜,而且太阳镜的需求有增无减,还有很大市场空间。但这个行业缺的是技术和品牌,如果实现有效嫁接,就能迅速提升企业产品档次,打响温州的眼镜品牌。
基于这种理念,叶子建组织眼镜商会积*作为,许多眼镜企业在各级政府和眼镜商会的扶持下,主动寻找有品牌、有高科技含量的外资,多渠道开拓“嫁接工程”。
绝招:“腾笼换鸟”逼双赢
***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市引进外资的主战场。温州在开发区重点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叫停2003~2004年已公示安排土地、拟批准进入工业园区的17家大型内资企业,要求这些民营企业嫁接求生。17家内资企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它们四处寻找外资“谈恋爱”。
温州和合拉链公司为了扩大再生产,要求增地25亩。开发区曾公示供地方案,同意供地。后来“世道”一变,公司被逼得跟着变。经过多方努力,该公司终于与德国有60多年拉链生产历史的世界拉链巨头瑞斯拉制造公司嫁接,总投资700万美元,引进外资156 0190 2607万美元,建立了合资企业。这嫁接一下子提升了产业档次,使公司的产品从国内**变成国际**。当年,开发区17家被叫停的内资企业已全部实现嫁接,获批的土地更多。和合公司董事长黄松桂说,“腾笼换鸟”表面看起来是亏待了内资企业,但实质上是内资与外资都获得双赢。
温州经济格局一大特色是传统产业量大面广,诸如皮鞋、服装、低压电器等,被称为“铺天盖地”。而一些国际品牌和国际**企业被称为“顶天立地”。在传统产业领域,众多民营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优化产业结构的大戏。2005~2006年,温州共引进合同外资18.48亿美元,全市传统支柱产业与外资嫁接的项目占“以民引外”项目的50%以上。
深化:“挑肥拣瘦”、“以产引外”
2006年以来,温州市“招商引资”的重心向“招商选资”转移,注重“以民引外”的质量。中国低压电器领军企业德力西集团公司选择国际“巨无霸”企业德国施耐德公司进行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全面深层次的嫁接。董事长由中方出任,产品打中国德力西品牌。这项合作将对德力西产生质的拉动,合资企业可创年产值22.6亿元。
引人注目的是,温州市各级政府及一些企业同时将“以民引外”转向“以产引外”,以“打造温州集群经济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目标,引进“产业链”,深化一号工程。
温州是世界**的“鞋都”,制革、制鞋产业称雄天下。从事该集群经济的企业达5000多家,年总产值超400亿元。贡献并支撑这个“下游产业”的主要是以瑞安市华峰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中游产业”,该公司主要生产用于服装、制革、制鞋原料的氨纶、聚氨酯,年产值40亿元。但其“上游产品”主要受控于德国拜耳、巴斯夫公司等世界**跨国巨头。
温州市及其下辖的瑞安市政府为了形成整体产业链,使产业链更加合理、科学,就利用华峰在全国业内“龙头老大”的市场地位和超大需求份额,千方百计引外,成功招引了“亚洲一号”聚氨酯企业日本NPU公司专门到瑞安投资3600万美元,与华峰做“邻居”,办起**华峰的“上游产业”。这项“一毛不拔”的“合资”项目,有效地打造出整个温州制革、制鞋、服装的新产业链,也使华峰的供求格局得到优化,大大增强了市场的主动性。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