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要发力 转型升级迎机遇

百检网 2022-02-1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首《如梦令》,恰恰暗合皮革业今日之境。

昨夜雨疏风骤,没有甘露,只有狂风:原料价格大幅攀升,用工成本一路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环保压力与时俱进、用地用电日益紧张……
与醉酒人不同,风雨之中,皮革业界有着难得的清醒,利润的减少让他们头痛不已。

与卷帘人不同,重压之下,他们有着切身的体会:皮革如海棠,红的是东部沿海,仍是方兴未艾;绿的是中西部地区,却如初生之苗。前者经历风雨,后者却迎来发展机遇。

留守还是转移?这是个问题

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李玉中说:“劳动密集型行业始终遵循从成本高的地区向成本低的地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浙江省企业调查队对浙江近年来外迁的474家企业进行调研表明,皮草加工、塑料编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据主流。“温州本土的发展空间日渐变得狭窄,企业的生存条件大不如前。”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土地、用工等要素成本成为温州鞋企外迁的一个主要原因。

东艺鞋业有限公司外贸负责人宋卫辉谈到,温州制鞋成本总体上比广东便宜一些,前几年陆续有广东鞋厂曾往温州转移。现在温州企业也难以承受成本压力,随着劳动力、材料涨价以及人民币升值,有些订单基本没钱赚。一尺牛皮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涨了1元,员工工资也在继续上涨,而且还招不到工人。这次在广交会上,企业提价10%~15%,客户普遍不愿接受,海外采购商问得*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价格又贵了”。“完全向客户转嫁成本是不可能的,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要内部消化部分,企业在安徽开了新厂,新厂规模是我们温州工厂的三倍。虽然运输成本增加了一些,但整体上而言,内迁后的成本还是有所下降。”

早在2007年,温州一些中小鞋企的老板就在考虑将温州模式“移植”中西部省份,现如今,四川、重庆都建立了温州制鞋生产基地。2009年6月,温州一家14年的皮鞋企业搬到了重庆璧山。 “璧山每亩工业用地只要3万-4万元,温州要300多万元,我为什么不走?”这家企业的老总对此没有一丝犹豫。他还算了一笔账:璧山制鞋成本比温州节省20%。其中,工业电价每度便宜0.15元,员工工资低两三百元,原材料便宜约50%。现在,他们更有理由为当初的选择庆幸。继安徽皖江、广西桂东之后,国家批复的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根据批复,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璧山等7个区县,而璧山将被打造为产值千亿的产业承接基地。

诚然,产业转移是个系统工程,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转,而在于何时转、如何转。上海启邦皮革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皮具生产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是大势所趋,但不到万不得已,企业不会轻易转移。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一个上下游产业链相对配套齐全的环境中,产业转移不是“一个人的战争”。他们主要制作手带、皮夹子等皮具,上海及周边有众多工厂为其提供皮革、金属配件、饰品等的。如果公司搬迁到中西部,那里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远不及长三角。虽然中西部劳动力成本可能低一些,但加上物流、设计等其他成本,综合成本比长三角还要高,这也是很多企业决策者很是纠结的重要原因。

[next]

产业不是你想转,想转就能转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中国皮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苏超英认为,汇率变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能源涨价、环保压力,都是促使皮革业转移的原因。这是十分自然的,而且已经开始了,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皮革业发达的广东、浙江等沿海省市,部分企业已经向江西、安徽、河南和广西、辽宁转移。不过,好些企业只是将中低档产品生产转移出去,而高端产品、研发设计、资讯、物流和营销仍留在沿海地区。他说,我们协会鼓励企业转移,因为这有利于各地平衡发展,但不鼓励将制革企业转移到西部,因为西部环境十分脆弱,环境污染付出的代价太大。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徐秋芳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严格监督管理,防止污染企业转移的建议》,建议各级政府严格控制污染转移。同年5月,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公开指出:“确实有东部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落后设备转移到西部地区的现象。”

还要看到,当前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比如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一些核心甚至是基本的零部件要从外地购进,而不少园区项目之间协作关联度有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难以满足转移企业的配套要求。而承接地区交通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现代物流业难以满足转移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要,也成为限制产业转移的瓶颈。

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时间却很短暂。根据有关方面分析,国内东部地区这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估计5年左右完成,这就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加快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加强政务环境建设、抓好人才教育培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让企业“无障碍转移、无顾虑发展”。

[next]

不是撤退,而是升级

今年3月,国际服装鞋业零售巨头ZARA带着4000万鞋子的订单来到中国女鞋之都,寻求能够生产符合国际市场要求鞋子的厂家。虽然成都此前有三家企业在帮他们代工做鞋,但这次ZARA却空手而归。在成都考察的ZARA负责人解释说,订单暂时没有找到下家的主要原因是材料供应链不能直接对接欧美市场。成都鞋企通过中间渠道拿原材料,原材料进货时间太长,造成工厂无法在规定时间内交货。除此之外,不少工厂本身条件也不具备接单能力。

成都鞋业已经到了升级转型的关键时刻,欧美原材料配套等问题是成都鞋企亟待破解的瓶颈。要让成都女鞋走俏世界,要加入世界鞋业格局变革的主潮流,就要充分利用当前“东鞋西移”的发展契机。制鞋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承接、改造和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中西部地区要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指出,目前,地处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的皮革企业为突破发展瓶颈,都把再创业的目标转向中西部,在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中实现着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她还指出,当前的产业转移是有序的梯度转移,是东部地区采取的主动的战略调整,理性地把生产加工选择性外迁,其目的在于加快总部经济的发展,强化先进管理、设计研发、物流营销、品牌运作等核心环节。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承接转移不是简单的产业搬家,而应该是一个调整结构、产能置换、产业提升的过程。在产业转移中,尤其要培养和发展自主创新人才,并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加以推广,从而推动行业更快发展。

因此,在承接皮革产业转移时要严把产业准入门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皮革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正如中国皮革协会名誉会长徐永所言:“眼下,中国的中小型皮革企业面临着市场重新洗牌的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皮革业目前的障碍和困扰未尝不是中国皮革业重新洗牌、优胜劣汰的大好时机,相信经过成本上涨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风暴洗礼后,仍可以在制革行业舞台上继续表演的企业,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