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产品质量监督司
胶鞋产品因其具有轻盈、耐磨、抗屈挠、不透水、耐酸碱及化学品腐蚀等特点,成为人们日常各类活动必不可少的用品。我国胶鞋生产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现年产胶鞋约23亿双,占全球胶鞋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胶鞋产品质量的提高,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对胶鞋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河北、天津、河南、江苏、浙江、上海、山东、贵州、云南、四川和重庆等11个省、直辖市63家企业生产的65种产品,合格44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67.7%。其中普通运动鞋抽样合格率为50.0%;轻便胶鞋抽样合格率为88.9%;黑色雨靴(鞋)抽样合格率为72.7%;彩色雨靴(鞋)抽样合格率为50.0%;工矿靴抽样合格率为66.7%;劳动鞋抽样合格率为66.7%。
抽查结果表明,大中型企业的产品抽样合格率明显高于小型企业,产品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2.9%、83.3%、53.8%。同时抽查结果反映出国内一些知名品牌的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质量取胜”的原则,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培育壮大了自己品牌的信誉,始终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放心的产品。而小型企业产品质量低是制约我国胶鞋行业总体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本次抽查中有相当数量的小型企业管理混乱,企业内部没有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缺少工艺规程,没有专业技术管理,对进厂原材料把关不严。
本次抽查中反映出的主要质量问题:
1、外底拉伸强度低。本次抽查中有13种产品外底拉伸强度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外底拉伸强度低的产品会降低抗冲击、抗拉与耐磨性能,导致产品穿着寿命低。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是由于部分产品配方不合理,工艺简陋,操作随意性大。如配料计量不准确,混炼不符合要求等。
2、鞋底厚度不够。本次抽查中有5种产品鞋底厚度达不到标准规定要求。如有的产品鞋底前掌着力部位厚度仅1.6~1.7mm(标准要求≥4.0mm),后掌着力部位厚度也是1.6~1.7mm(标准要求≥4.5mm),而脚底底板厚度仅有0.9~1.0mm(标准要求≥1.8mm)。这样的产品鞋底薄,不耐磨损,使用寿命短。其不合格主要原因,一是减小鞋底模型的距离。二是减少鞋底厚度胶料。
针对抽查中出现的主要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强督促不合格企业认真整改,限期复查。对抽查中出现的区域性质量问题,有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大对劣质产品的监督力度,查问题找原因,彻底予以整顿,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相关文章:
胶鞋产品抽查结果部分质量较好及较差的产品及其企业名单
胶鞋产品因其具有轻盈、耐磨、抗屈挠、不透水、耐酸碱及化学品腐蚀等特点,成为人们日常各类活动必不可少的用品。我国胶鞋生产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现年产胶鞋约23亿双,占全球胶鞋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胶鞋产品质量的提高,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对胶鞋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河北、天津、河南、江苏、浙江、上海、山东、贵州、云南、四川和重庆等11个省、直辖市63家企业生产的65种产品,合格44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67.7%。其中普通运动鞋抽样合格率为50.0%;轻便胶鞋抽样合格率为88.9%;黑色雨靴(鞋)抽样合格率为72.7%;彩色雨靴(鞋)抽样合格率为50.0%;工矿靴抽样合格率为66.7%;劳动鞋抽样合格率为66.7%。
抽查结果表明,大中型企业的产品抽样合格率明显高于小型企业,产品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2.9%、83.3%、53.8%。同时抽查结果反映出国内一些知名品牌的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质量取胜”的原则,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培育壮大了自己品牌的信誉,始终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放心的产品。而小型企业产品质量低是制约我国胶鞋行业总体质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本次抽查中有相当数量的小型企业管理混乱,企业内部没有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缺少工艺规程,没有专业技术管理,对进厂原材料把关不严。
本次抽查中反映出的主要质量问题:
1、外底拉伸强度低。本次抽查中有13种产品外底拉伸强度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外底拉伸强度低的产品会降低抗冲击、抗拉与耐磨性能,导致产品穿着寿命低。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是由于部分产品配方不合理,工艺简陋,操作随意性大。如配料计量不准确,混炼不符合要求等。
2、鞋底厚度不够。本次抽查中有5种产品鞋底厚度达不到标准规定要求。如有的产品鞋底前掌着力部位厚度仅1.6~1.7mm(标准要求≥4.0mm),后掌着力部位厚度也是1.6~1.7mm(标准要求≥4.5mm),而脚底底板厚度仅有0.9~1.0mm(标准要求≥1.8mm)。这样的产品鞋底薄,不耐磨损,使用寿命短。其不合格主要原因,一是减小鞋底模型的距离。二是减少鞋底厚度胶料。
针对抽查中出现的主要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强督促不合格企业认真整改,限期复查。对抽查中出现的区域性质量问题,有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大对劣质产品的监督力度,查问题找原因,彻底予以整顿,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