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孵化园一二三期引进156 0190 2607家企业,2010年年底一期入库税收已超过大企业园区亩均税收,中小企业长大了,孵化园也成熟了。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档次高、配套完善,发展的机会大大得到了提升……进入孵化园的中小企业笑了。可是,还有更多需要发展的中小企业却找不到“家”,他们急需“优质奶粉”才能正常发育。因此,崇州孵化园在连续两次扩容后,又准备再一次扩容,迎着一道道难题,为更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
新家:中小企业争相入驻
2008年1月,成都力兴投资公司控股的公司与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签署《崇州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制鞋产业孵化园一期投资协议》,占地206亩,规划建设标准厂房52套,于是**批43家中小企业顺利进入了这个被叫做中小企业之家的孵化园。
“孵化园为我们这些中小型制鞋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成都莎浩鞋业总经理郑昌铭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企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总体规模不大,如果单凭自身的实力想到园区争取一块土地,独立建设厂房的话十分困难。有了产业孵化园,近百家中小企业一起入驻,统一规划建设,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档次高,配套完善,还能受到产业辐射,发展的机会大大提升了。
更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实力不强,如果还是各自圈地建厂,这种“铺大饼”的方式浪费了政府的土地。同时,企业各自为阵,也存在很多资源浪费。值得一提的是,承接产业转移,鞋企集聚发展,成都创新制鞋产业孵化园的建设适合成都市的产业发展方向,接纳了很多从武侯区等地搬迁转移过来的中小企业,现在大家打捆进入园区,完善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减少企业产品的流通环节,节约企业成本,企业自身也找到更多发展伙伴和机会,税收自然比以前增长,小企业顺理成章慢慢“长大”。
如今的崇州孵化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一期全部投产后, 2010年年底入库税收已超过大企业园区亩均税收,并解决了4000人就业。孵化园二期于2009年5月签署协议,占地120亩,建立厂房38套,入驻企业30家,就业职工3000人,预计2011年税收将达到8000万元。其中与富士康配套的艺德电子科技占地5亩,入园才两个月时间,现已投产,预计投产**年税收可望达到2000万元。孵化园三期于2010年5月签署协议,占地550亩,规划厂房87套,预计入驻企业82家,目前招商已圆满结束。
从目前进入园区的企业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孵化园一二三期引进了156 0190 2607家企业,共占地856亩,平均每个企业占地3至5亩,现亩均税收已超过大企业。
关怀:企业发展的动力
建园之初,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市长葛红林先后来到崇州考察了崇州创新制鞋产业孵化园。李春城、葛红林对这种产业聚集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肯定,鼓励孵化园要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岗位,解决附近群众就业。
2011年3月9日上午,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率省级部门有关负责人,调研了崇州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在调研中,副省长李成云对崇州中小企业发展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崇州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值得在全省推广,中小企业发展要走崇州孵化园的路子。
李成云说,孵化园这种统一进行公共设施配套,一个车间就是一个企业,专业化分工明确的模式,使产业链条得到了完善,土地得到了*大化的节约和利用,同时也减轻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专业化程度很高。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工业化问题,而且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了初期发展和资金原始积累的问题,这种模式值得推广。他还鼓励孵化园区负责人刘正全,要把孵化园建设得更好更大,政府尽可能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更多中小企业发展搭建一个优质平台。
发展:中小企业的心声
“城乡统筹政策好,工业集中是我家。”这是入驻“孵化园”企业的心声。依托“孵化园”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中小企业将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009年4月才从武侯区搬到制鞋产业孵化园的成都亿米阳光儿童用品公司目前各方面蒸蒸日上。公司负责人阳方勤说,在这里公司办各项事情都比较方便,入园的时候,有专门的项目经理为其提供贴身服务,不仅缩减了办事程序,而且所有部门实现一站式办公,企业只要提供相关证件,只需要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走完9个程序,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了。孵化园内各方面配套设施比较齐备,还有专门的生活区,菜市、理发店、便利店一应俱全。
成都加快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统筹城乡用地和环境打造,一些中小企业因此必须做出选择,要么搬迁统一进入园区发展,要么停产,后者肯定是这些企业业主所不愿意的。
正如一位小企业业主说,“我们很乐意配合政府宏伟工程建设,但是我们受经济实力所限根本进不了园区,园区外的地方又不准生产。我们要生存,咋办? ”成都利飞鞋材有限公司原在崇州工业园占工业用地50亩,去年10月在项目推进当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退还了园区50亩土地,选择入住孵化园仅占用7亩土地,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企业就从武侯转移搬迁到崇州孵化园投入正常生产。
这到底是个案还是普遍的现象,记者为此做过专门调查,成都三环周边和二三圈层区域目前有几千家中小企业需要搬迁转移,而且他们也愿意发展。这些企业都是占地20亩左右的小企业,如果单征地进入园区,凭自身规模就算勉强进入也要浪费一半以上的土地,并且无法监督税收。
如今有了这样的家庭——“孵化园”,这些中小企业趋之若鹜。只可惜,就连正在建设的三期席位也被抢了一空。“只要能够进入,我们企业发展了,当然也愿意主动交税。”更多企业还在等待四期,或者五期……
愿景:将这个家做出特色
2011年6月初,记者再次来到崇州创新产业孵化园。看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座座整齐划一的多层厂房,各厂房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
当问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路时,董事长刘正全面带笑容表现出对未来特色园区建设充满无比自信。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中小企业符合成都产业发展要求和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目标定位,孵化园这一模式的推广,政府增税,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多方受益。
刘正全董事长大胆设想在成都二三圈层建立类似这样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产业园,园区按6000亩土地规划建设,将建成西部地区*大、单个企业占地面积*少、创造劳动就业岗位*多、*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孵化园。大约可解决1000多户中小企业进入特色产业园,可节约土地近10万亩(按目前入园企业*低20亩计算),创造5万人就业岗位(按每户企业50人计算)可增加税收10亿元。
展望未来,这样一个特色产业园区对更多没有进入园区的企业是一种希望,同时能够为全市中小企业提档升级和园外企业调迁转移搭建一个很好发展的平台。